縱使腦筋和手肌不再靈活如昔,一班患有認知障礙症,或因疾病影響手部機能的長者,為了親手製作一份小禮物給親人,可以去到幾盡?一個由安老院舍復康部舉辦的手作坊如何引發老友記的潛能,把別人眼中的「不可能」變成可能?
「很感恩獲得上司、住客及家屬們的欣賞和信任,讓我帶領這個手作坊。即使長者身體機能衰退,甚至患上認知障礙症,他們還是努力地完成每件作品,藝術作品沒有優劣之分,只是欣賞角度不同,期望長者能在製作和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會欣賞自己及其他長者的不完美,相信老有所為。」安頤閣復康部的復康助理陳艷芬﹝阿芬﹞分享她對舉辦「認知小組手作坊」的期望。
增強自信 學習欣賞不完美
阿芬於安頤閣擔任復康助理前,曾當手工班導師教授特殊兒童及殘疾人士製作小手作。入職安頤閣後,於2015年獲復康部的職業治療師推薦,負責帶領「認知小組手作坊」,由評估長者能力,構思內容,預備材料,到教授長者完成小手作,都由阿芬一手包辦。
阿芬說:「每次構思製作新作品時,都要考慮個別長者的能力和需要訓練之處,預備合適的材料和工具,務求讓有身體殘障或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都能自己完成作品。」
訓練小手肌 提升認知力
藝術治療是職業治療的其中一個範疇,「認知小組手作坊」的導師運用不同的手工材料、工具和製作技巧,訓練參加者的小手肌和專注力,亦可作感觀刺激,提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認知能力,同時有助提升參加者的心理質素和社交能力。
阿芬表示,很高興有些長者於製作手工時,自發互相幫助,這種互動不但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可加強他們的社交及溝通能力。
「認知小組手作坊」以二人一組,每節四十五分鐘,參加者均由職業治療師轉介。阿芬指,長者能在課堂中八成時間保持專注,已十分成功。「長者最少需要三堂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很多參加者為了多送一份親手製作的禮物給兒孫,會主動要求製作多一份,可想而知他們是多麼記掛家人,期望在能力範圍內把最好的送給摯愛。」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