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在家千日好」,只要能夠待在家中,彷彿便讓人感到最安全、舒適、寫意。可是,假如家中長輩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情況或者未必如此;若果在家中環境、情緒控制或日常溝通等方面處理不好,家居可隨時變得危機處處!有請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 (Sally Wong)為我們逐一講解。
在家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安全上有什麼需要注意?
由於相對於一般的長者或成年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比較欠缺安全意識,對四周的生活環境亦缺乏敏感度,家居環境對他們來說容易構成危險,家人需要特別注意:
(1) 家人宜將尖銳的物品 (例如:刀叉及剪刀等) 妥善地收放起來。
(2) 對於家中的火源和熱水要加倍小心,別讓患者不當接觸而生意外。
(3)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特別容易跌倒或給雜物絆倒,因此家人宜替他們穿上防滑鞋。此外,要避免讓他們穿著過長的褲子。
(4) 若家中厠所有門檻,宜貼上顏色鮮艷的膠紙作提示,厠所地板要時刻保持乾爽。
(5) 家裡的燈光要時刻保持明亮。
(6) 要防止長者有機會爬高拿取物件,家中更不可存放不穩固的椅子等,因他們欠缺分析的能力,萬一站到上面去,便很容易造成危險。
當家中有認知障礙症患者鬧情緒時,該怎樣處理?
(1) 首先,照顧者自己需要先保持鎮定,謹記控制自己的情緒。
(2) 照顧者在跟長者相處時需要有耐性,說話的語氣要溫和一點,避免進一步刺激到他們的情緒。
(3) 當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有任何情緒問題、發脾氣,或出現暴力行為時,不宜跟他們爭吵或硬碰,又或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處。
(4) 照顧者可嘗試平心靜氣地轉移一下長者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由於患者的說話或已不合符邏輯,跟他們爭論或已沒意義;再者可能只會進一步刺激到他們的情緒,令情況更差。
(5) 若照顧者發覺實在無法勸阻患者停止某些不當情緒行為,又或無法使他們平靜下來,在安全的大前提下,或可容許他們釋放一下情緒。
如何有效地跟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家人溝通?
(1) 大家在跟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時需要有耐性,說話的語氣要平和、速度不用急。
(2) 若照顧者要向患者發問或給予指示時,說話內容要簡短、直接、淺顯;每次只集中問一個問題,從而讓他們可作簡潔的思考和回答。
(3) 即使患者重複發問,照顧者對他們要有耐心,別表現得不耐煩,從而影響他們的情緒,令他們感到不高興。此外,要避免向他們作出帶有怪責意味的說話,例如:
「你問完又問㗎!」
「你咪問咗囉!」
「我咪講咗囉!」
(4) 避免以爭論的口吻跟患者溝通,例如當他們無故說自己遺失了銀包時,別回應:
「你邊度有唔見銀包啫,你個銀包點會唔見咗呀!」
更合適地,可回應:
「是嗎? 唔緊要,如唔見咗我幫你搵吧。」
(5) 不過,若果當患者說了些明顯是錯誤的話時 (例如指著一部電話,說它是一個橙),照顧者是可以溫和地糾正他們的,不然便無法糾正他們的基本常識。
(6) 面對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避免用抽象的詞語跟他們溝通,例如:
「你口渴嗎?」
「你累不累?」
更合適地,跟他們的對話宜採用一些名詞、實物或簡單動作:
「你想飲水嗎?」
「你想坐下來嗎?」
(7) 若有需要,跟患者溝通時可配合圖片、身體語言或實物作輔助,讓他們容易明白。
長期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絶非容易,有什麼方法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十分建議照顧者與別人分享、傾訴,而別讓自己長時間無奈地只跟患者在家中「單打獨鬥」。照顧者宜有自己的放鬆和娛樂時間,有需要時該找其他親友支援,幫忙照料長者,讓自己可休息一天之類。
多了解認知障礙症 減輕照顧者壓力與負擔
其實,若果照顧者認識了「認知障礙症」這個疾病的特性、明白到患者因患上這個病而出現的情緒問題,又或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他們在照顧長者時便能夠減輕一點點的負擔與壓力,有助改善身心狀態——照顧者只要懂得如何處理,壓力便會減輕;相反,若果他們完全不懂得怎樣處理,便會感到特別無助。因此,我十分鼓勵照顧者從不同渠道認識「認知障礙症」,以及如何照顧患者,再加以自己親身摸索,與人分享經驗。
舉例說,有些子女被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母無故大罵時,會感到非常不愉快,然後便會心生不想照顧他們的想法——一方面因為處理不來,同時亦由於內心感到很辛苦,他們不懂得如何讓自己「抖抖氣」,在此情況下便很容易導致壓力爆煲。相反,若果照顧者有了這方面的認識,明白到患者有情緒問題,所以不用介懷,亦不用跟患者爭吵,壓力便自然會少一點。
安排長者到院舍暫住 為照顧者減壓
此外,其實還有另一個處理方法:坊間有些家庭在計劃出外旅行、家傭每年要回鄉探親,又或作為照顧者的想短期休息、減減壓,卻無法找到其他親友代為照顧家中長者時,他們會安排家中長者到安老院舍作短暫居住數星期或數月。我們日常工作時,偶爾在院舍也常有這類例子呢,若大家有需要不妨考慮採取這個方法!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