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頤閣位於新界將軍澳,設於房協「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的長者屋苑樂頤居內,為房協轄下的私營護理安老院。住客除了可享受院舍提供的個人化照顧及護理服務外,亦可享用屋苑的會所設施,享受自主、豐盛的生活。
安頤閣
分享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最新
基於家中長者吞嚥能力的轉變,照顧者或有需要為他們準備易於吞嚥又安全的軟餐。想同時滿足易於製作、有營養、賣相又吸引的餸菜三個願望?我們邀請富有製作軟餐經驗的廚師盧翰豪,示範這道只需少於30分鐘製作時間的餸菜,當中採用秋冬當造的日本南瓜和番薯,營養與口感兼備!

菜式名稱:太極南番蒸豬肉(南瓜番薯蒜蓉豆豉蒸豬肉)
「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級別:第4級(糊狀)
材料:

日本南瓜(100g)
日本番薯(50g)
豬肉碎(60g)
蒜蓉豆豉醬(1茶匙)
糖(半茶匙)
生抽(1.5茶匙)
生粉(1茶匙)
蔥、鹽 、油(少許)
醬汁:
蒜蓉豆豉醬(半茶匙)、糖(半茶匙)、生抽(半茶匙)、生粉(半茶匙)、油(少許)、水(2茶匙)
工具:
叉、匙羹、手動攪拌器、不鏽鋼碗
步驟:









- 將蔥切成蔥花,南瓜和番薯去皮、去籽,然後切粒,大細隨意(顆粒細小一點會比較容易煮熟)。
- 豬肉碎用半茶匙蒜蓉豆豉醬、少許鹽、少許糖、少許生抽、半茶匙生粉及少許油拌勻,醃10分鐘。
- 先將南瓜和番薯粒放進碟的底層,鋪平,然後上面放已醃好的豬肉碎。
- 將攪拌好的醬汁以小碟盛載,然後放於餸菜上面,一同蒸煮(水滾後蒸約15-20分鐘)。
- 當南瓜、番薯粒和豬肉碎蒸熟後,先取出豬肉碎,放於不鏽鋼碗內;然後取出南瓜和番薯粒,放於另一個不鏽鋼碗內。別棄掉蒸碟底部剩下的汁液,它們是餸菜的精華,留待稍後攪拌食材時用來調教濃稠程度。
- 以手動攪拌器緩緩地將食材攪拌至細滑濕潤,須留意不能一下子加進大量餸菜的汁液,要觀察食材的濃稠程度,逐少加入再攪拌。當餸菜的汁液用完,可以滾水代替。
- 先將南瓜和番薯蓉放進碟內,然後才放入攪拌好的豬肉,最後用匙羹將少量蒜蓉豆豉醬分別加在南瓜和番薯蓉,以及豬肉上面作裝飾,形成太極圖案。
- 最後加上蔥花作裝飾,完成(進食前請將蔥花拿掉)。
食材尺寸及質地測試:




軟餐食材上碟前,宜先用匙羹和餐叉作尺寸及質地測試。
- 首先用餐叉輕壓食物,若食物能夠在叉的罅隙間穿過便可,須留意有沒有過大的番薯或南瓜粒。
- 然後用匙羹作測試:將食材放置於匙羹中再將其傾斜,觀察食材的濃稠程度,若水份太多,食材會立即跌下。
- 最理想的質地:將匙羹輕輕搖晃一下,當中食材才緩緩掉下的狀態。
製作小貼士:
- 南瓜普遍水份較高,若混合質地較乾涸的番薯,攪拌後南瓜和番薯蓉便不會過於稀爛(水份過多)。
- 坊間的日本南瓜水份較低,在攪拌時較容易調教;若選用其他品種南瓜,水份則較高,因此在攪伴時要多加留意質地。
- 選擇肉碎而非一般豬肉的原因,是前者較易於攪拌,蒸煮的時間亦可較短。
- 當水滾放入食材及當食材蒸熟後打開鑊蓋時,須小心別燙傷身體。可先熄火讓蒸氣散去後,才打開鑊蓋。
- 切忌使用瓷質、缸瓦或塑膠等器皿盛載食材作攪拌,因為它們容易破損或爆裂。
- 將醬汁攪拌後放入小碟跟食材一同蒸煮,可讓醬汁的香氣滲入食材之中。
- 不將醬汁預先與食材混合來蒸煮的原因,是希望能夠保留南瓜加番薯,以及豬肉原有的顏色,讓它們的色澤分明,從而能夠做出太極圖案。
相片提供:廚師盧翰豪(KOLB.LIFE)
你可能也感興趣:

長者關節沒有像以前般靈活,有時候甚至行幾步關節就會痛。想知道更多保護關節及處理痛症的小貼士?或者想知道自己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風險高或低?就要參加中心的「關節你話事」健康探索團!
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8QeYU9ryBmoNdoGH7
**成功報名者,稍後將會收到中心確認電話及SMS短訊。**


不少長者都希望退休後可以做到財務自由,享受精彩自在的黃金晚年。但退休生活日子漫長,怎樣才可以管理好資產及開支?
立即報名參加由投資者及理財教育委員會(投委會)蔡澤寶先生主講的講座,了解更多樂齡理財智慧,以及退休理財的基本功。
即時報名
實體形式:https://forms.gle/V1qzBdizhycZGuBA7
網上直播:https://forms.gle/PjLXQEvPsnib6pf5A


長者變得「無記性」,是否就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隨著人口老化,全球每3秒就多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在香港,85歲以上長者中,三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令照顧者面對不少挑戰。
究竟如何分辨家中長者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坊間又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大家可參考以下由房協註冊社工莫巧如提供的小知識。

患上認知障礙症有什麼徵兆?
認知障礙症分為早期、中期及後期。「無記性」只是其中一種比較明顯的徵兆,主要是短期記憶轉差,會忘記覆診或約了子女飲茶,另外又會經常找不到東西,如銀包、鎖匙等。
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認知能力會逐漸衰退,記憶力外,亦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力、執行能力、計算能力、決策能力等,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他們對時間及方位出現混亂,無論是到熟悉或陌生的地方,都有機會迷路;相約親朋時,又會經常弄錯時間、日子。處理財務事宜亦開始出現困難,如買東西時無法計算找續是否正確。
坊間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
香港較常用的快速篩查工具為「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Ascertain Dementia 8-item Questionnaire) 及「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HK-MoCA)。
- 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設有8條問題,如果長者或家人發現長者有兩項以上的改變,就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並作進一步檢查。 -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評估需要由接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士進行,用以量度不同的認知領域,包括專注力與集中力、執行功能、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構建技巧、思想概念及計算與定位。
照顧者應向政府門診、私家醫生還是社福機構求助?
主要視乎本身經濟能力去決定。在公立醫院排期見醫生,往往輪候需時。不少照顧者寧願直接帶家中長者找私家醫生,儘早評估,一旦確診,即可盡快作出跟進,以及向社福機構申請相關的認知障礙症支援服務。
確診認知障礙症,應如何照顧患者?
可進行專注力訓練、手眼協調訓練、現實導向訓練、等。以現實導向訓練為例,照顧者可透過引導方式,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了解周遭事物,如日期、時間和地點等,有效增加安全感並穩定情緒。
預防小貼士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可從及早行動、多動腦筋及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
及早行動
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認知測試,如發現有異常,應及早尋求協助。
多動腦筋
- 勇於接受新事物,嘗試學習新技能,以訓練腦筋,保持精神活躍。
- 擴闊社交圈子,多與人接觸及互相分享。
- 培養健康的嗜好及興趣,令腦部有更多刺激。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 規律運動
長者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每日步行30分鐘,即使只是散步、爬樓梯或做家務,同樣有健腦作用。 - 注意健康
應時刻留意長者的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健康指數。 - 充足睡眠
每天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並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環境。
所謂預防勝如治療,照顧者應鼓勵家中長者多動腦筋,可邀請他們一起玩健腦小遊戲,如配對或加減數遊戲,並鼓勵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有懷疑,應盡快安排長者接受評估及身體檢查,並尋求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