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怎樣辦?(評估檢測篇)

長者變得「無記性」,是否就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隨著人口老化,全球每3秒就多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在香港,85歲以上長者中,三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令照顧者面對不少挑戰。

究竟如何分辨家中長者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坊間又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大家可參考以下由房協註冊社工莫巧如提供的小知識。


患上認知障礙症有什麼徵兆?

認知障礙症分為早期、中期及後期。「無記性」只是其中一種比較明顯的徵兆,主要是短期記憶轉差,會忘記覆診或約了子女飲茶,另外又會經常找不到東西,如銀包、鎖匙等。

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認知能力會逐漸衰退,記憶力外,亦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力、執行能力、計算能力、決策能力等,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他們對時間及方位出現混亂,無論是到熟悉或陌生的地方,都有機會迷路;相約親朋時,又會經常弄錯時間、日子。處理財務事宜亦開始出現困難,如買東西時無法計算找續是否正確。

坊間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

香港較常用的快速篩查工具為「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Ascertain Dementia 8-item Questionnaire) 及「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HK-MoCA)。

  1. 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設有8條問題,如果長者或家人發現長者有兩項以上的改變,就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並作進一步檢查。

  2.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評估需要由接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士進行,用以量度不同的認知領域,包括專注力與集中力、執行功能、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構建技巧、思想概念及計算與定位。

照顧者應向政府門診、私家醫生還是社福機構求助?

主要視乎本身經濟能力去決定。在公立醫院排期見醫生,往往輪候需時。不少照顧者寧願直接帶家中長者找私家醫生,儘早評估,一旦確診,即可盡快作出跟進,以及向社福機構申請相關的認知障礙症支援服務。

確診認知障礙症,應如何照顧患者?

可進行專注力訓練、手眼協調訓練、現實導向訓練、等。以現實導向訓練為例,照顧者可透過引導方式,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了解周遭事物,如日期、時間和地點等,有效增加安全感並穩定情緒。

預防小貼士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可從及早行動、多動腦筋及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

及早行動

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認知測試,如發現有異常,應及早尋求協助。

多動腦筋
  • 勇於接受新事物,嘗試學習新技能,以訓練腦筋,保持精神活躍。
  • 擴闊社交圈子,多與人接觸及互相分享。
  • 培養健康的嗜好及興趣,令腦部有更多刺激。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 規律運動

    長者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每日步行30分鐘,即使只是散步、爬樓梯或做家務,同樣有健腦作用。

  • 注意健康

    應時刻留意長者的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健康指數。

  • 充足睡眠

    每天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並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環境。

所謂預防勝如治療,照顧者應鼓勵家中長者多動腦筋,可邀請他們一起玩健腦小遊戲,如配對或加減數遊戲,並鼓勵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有懷疑,應盡快安排長者接受評估及身體檢查,並尋求醫生意見。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認知能力訓練 讓長者大腦「不停轉動」

為了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令他們有多些動動腦筋的機會,職業治療師會為他們準備不同類型的訓練活動,從而讓他們生活上能夠順暢一點、輕鬆一點。但為了針對性地幫助各有不同需要、興趣、能力的老友記,作為治療師和照顧者的又怎可以「一本通書睇到老」?正如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 (Sally Wong)說,形式並沒絕對,關鍵在於創意與訓練的果效!

若希望透過訓練來幫助長者,最緊要是令他們願意參與、願意投入,這比訓練的內容細節更為關鍵。

若長者經診斷患有認知障礙症,家人生活中可有什麼對策或多做一點?

作為職業治療師的其中一大角色,是為照顧者提供教育,因為在認知障礙症的個案中,照顧者的角色尤其重要,他們是實實在在於日常生活中面對患者的人。作為一名照顧者其實是很吃力的,因為他們需要長時期照顧著患者。他們自己的身心需要負荷得來,同時亦要懂得如何去照顧患者。

我會教導他們如何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他們包括長者的家人及院舍的服務員等。作為子女的,往往都十分著緊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母,我會去教導那些子女如何處理,然後他們就跟家中的家傭姐姐講解,例如指導她們每天安排些什麼給長者去參與。

出外走走 與人溝通

我經常鼓勵照顧者多帶老友記出外走走,別常困在家。特別是對於一些本身性格比較孤僻的長者,若他們經常困在家,加上常常面對自己很多做不來的事情,會容易產生挫敗感、覺得很失落。此外,若患者常呆在家便沒機會與人談話,久而久之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說話。所以我鼓勵家傭姐姐多帶長者外出,買買日用品,與人溝通、傾談一下,觀察一下四周環境。即使簡單帶他們到樓下逛逛公園、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也不錯。

我曾接觸過一些個案,家人說已有一、兩年沒帶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外出,因長者一旦外出便會驚慌,家人覺得處理不來,但這其實是個惡性循環。可能起初帶長者外出他的確會有點驚慌,但也別因此而完全不讓他外出;不然隔了一、兩年後才再帶他外出,到時他的反應會更加大(例如上茶樓飲茶時他會驚慌,推倒桌上的碗碟、食物等),然後家人便更加認為處理不來。

日間活動 晚上休息

曬太陽對認知障礙症患者來說有好處,因為若他們只長期困在室內,不知日與夜,容易日夜顛倒,如此晚間便容易鬧情緒,不願去睡。如果能夠於日間多讓患者外出或參與活動,他們生活會較有規律,夜晚便容易好好去休息,對於處理晚上鬧情緒、不願去睡的患者有幫助。

坊間有哪些類型的認知訓練方法?

在職業治療師的專業範疇裡,很著重透過活動去訓練患者。我們會視乎接受訓練之長者的個人興趣、背景、教育水平、是否有讀寫能力等,來為他 / 她設計訓練活動。因為若希望透過訓練來幫助長者,最緊要是令他們願意參與、願意投入,這比訓練的內容細節更為關鍵!

例如有些長者年輕時從事會計工作,對數字特別敏感、特別喜歡算術,我會因應其喜好以相關元素作為訓練工具,安排數學題目來進行訓練。又例如有些人士特別喜歡文字的,我便會安排閱讀報紙、朗讀文章、寫書法等作為訓練。

或許在某些人眼中不斷重複計數、練習寫字很沉悶,甚至認為對患者的幫助不大,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不論是計數、寫字、閱讀或朗讀文章,所有過程都需要運用腦袋,讓長者的大腦「不停轉動」,他們需要去回想計算的方法、文字的寫法、讀法,對於鍛煉腦筋都是很好的練習。時下我們亦常常會運用平板電腦去進行腦筋訓練,例如跟長者玩記憶遊戲和連線遊戲等,都能夠鍛鍊到他們的記憶。

其實即使長者在訓練中常常計算相同的數學題目、做同樣的事情也不要緊,因為往往對他們來說那些都是全新的挑戰,只要他們願意去做,每做一次都是在鍛煉腦筋。只要他們不覺得沉悶、他們享受那過程便足夠了,因此大家別太容易妄下判斷呢!

除此以外,坊間還有以下常見的認知訓練方法:

記憶訓練—即使普通的撲克牌也可作為訓練工具,跟長者進行記憶訓練:隨意抽取兩張撲克牌,展示給長者看,然後將它們蓋上,請長者憑記憶覆述是什麼牌。家人可自行在家中跟患者以撲克牌作記憶訓練,又或根據此模式,自行選用不同的工具,可靈活多變。此外,坊間目前亦有不同的記憶訓練應用程式可供下載,讓長者以平板電腦玩遊戲,鍛煉腦部。

懷緬治療—過程中,我們會帶領長者回想起他 / 她的舊記憶,皆因過去的回憶總是美好。在訓練的地方,有機會會將房間佈置成粵語長片年代的場景,又或者於訓練時向長者展示一些昔日的物件(如舊式的茶煲、水壺、尿壺)、印有古舊東西的圖片卡,以及向他們播放一些舊的錄像等等,都是同樣的原理。

在回憶的過程裡,可以引發長者的腦筋去轉動、不斷思考,我們會鼓勵長者多表達,例如就著舊物件讓他們詳述其用途、使用方法等,目的同樣是讓他們多動腦筋。另外,我們發現透過「懷緬治療」,能夠紓緩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情緒(他們心理上容易缺乏安全感),同時可為他們帶來喜悅,因為當他們看見熟悉的事物會產生安全感。

在進行「懷緬治療」時,人與人的互動十分重要。我會跟患者傾談,鼓勵他們多分享自己昔日的故事,回想舊記憶。根據我的經驗,很多時一些平常並不喜歡與人交流的老友記,當鼓勵他們去談一些昔日的事物時,卻能夠引發他們訴說一連串的故事,變得健談起來!他們會變得很雀躍,興奮地去憶述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多感官治療—有研究發現,透過對五感的感官刺激,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對認知能力有障礙的長者有所幫助,因此發展出「多感官治療」來。以下是一些治療過程的例子:

  • 聽覺:讓長者多聽流行曲、粵曲等、視乎他們喜歡什麼,刺激一下他的聽覺
  • 視覺:職業治療師可為長者提供一些美麗的影像,又或如Disco般的燈光效果,讓長者有多些視覺上的感官刺激
  • 嗅覺:例如可利用香薰油等,讓長者嗅嗅不同的氣味
  • 味覺:可讓長者進食不同味道的食物
  • 觸覺:我會利用不同質感的物件,如棉花、洗碗布等,讓長者去觸摸它們。以我的經驗,對於身體十分虛弱的認知障礙症長者,他們已無法跟別人傾談或參與活動等,亦不會有能力進行如「懷緬治療」等。在這情況下,「多感觀治療」如觸感方面的刺激,便特別適合他們。此外,家人可多捉摸一下長者,拖拖他們雙手,對於需要經常卧床的患者,給予他們觸感尤其重要。

現實導向訓練 —透過訓練,讓患者重新掌握到時間、地點、人物等日常生活重要元素,加強對周圍環境的認知。

以你的經驗,哪些認知訓練或工具最為有效、你最常採用?

職業治療師會透過「活動」去幫助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但何謂「活動」? 就是我們會因應個別長者的需要、興趣、能力等,思考如何去設計一些我們認為能夠幫助長者的遊戲或過程,讓他們去參與。活動的形式並沒有絕對,只要當中所採用的物件或方法既安全又有效便可以。我們會運用創意,去設計活動的進行模式。

在認知障礙症個案的工作上,我個人十分著重「社交接觸」,我們發覺若果患者欠缺對外接觸,他們的身體情況會退步得很快。也許照顧者並不知道,其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環節對患者都十分有幫助例如是帶他們去逛公園、上茶樓飲茶、讓他們跟老朋友接觸、打麻雀,與別人傾談等,這些活動對於減慢認知能力退化的作用很大,可為長者的五感提供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有助維持或提升認知能力。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智友善家居設計攻略

家有認知障礙症人士,照顧者面對不少挑戰,如因方向感或記憶力減退而容易走失。究竟照顧者應如何設計家居環境,以防患於未然?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葉靈進認為家居設計的要點,是確保認知障礙症人士安全之餘,保持他們的活動能力及獨立能力。


照顧者有什麼挑戰?

照顧者面對的其中三大挑戰,包括容易走失、重複行為及「被偷妄想」。

  1. 容易走失

    不同時期的認知障礙症人士,會出現不同的走失隱憂:

    初期
    偶爾會忘記歸家路,呆站街上。

    中期
    短期記憶力減退,外出後或會忘記目的地或記錯方向。

    後期
    突然想回到以前常去的地方,如家鄉或舊居,但交通路線已與往日截然不同。

  2. 重複行為

    例如重複購買相同的日用品如紙巾、油、鹽等,又或是愛吃的食物,如水果、紙包飲品等。他以為家中沒有存貨,殊不知昨天才剛買了回家,令照顧者非常困擾。

  3. 被偷妄想

    事事疑心,因為無法找出貴重物品或錢財,就指控家人或工人盜竊。

家居設計如何防走失?

照顧者可考慮應用「智友善」設計及相關的輔助工具及樂齡產品,譬如:

  1. 防走失警報器

    為認知障礙症人士配備感應裝置,當他走近或打開大門時,警報器隨即響起通知照顧者。

  2. 深色地氈

    可在出入口附近放置深色地氈,令認知障礙症人士誤以為是會跌下去的黑洞,因而停下腳步,不敢外出。不過此舉有機會令某些認知障礙症人士感到焦慮不安。

  3. 隱藏大門及出門隨身物品

    為免認知障礙症人士興起外出的念頭,照顧者應收起鞋櫃、鎖匙、雨傘、錢包、手袋等外出隨身物品,亦可加裝「門簾」把門隱藏起來。

家居設計如何減少重複行為?

重複購物是相對難以「家居設計」去處理的問題。認知障礙症人士可以擬定購物清單,加上廚櫃透明設計的方式,盡量減低重複購物的行為。但若重複購物並無構成重大問題,照顧者未必需要因為過量購買同款物品,而與認知障礙症人士爭拗,反而應了解背後原因,並以「關懷為先」的原則處理。

家居設計如何應對「被偷妄想」?

由於「被偷妄想」,認知障礙症人士或會經常投訴有小偷出入家居,甚至怪責家人及工人因貪念而偷竊。照顧者必須了解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生活習慣,再加以處理。如他喜歡將財物放在家中不同位置,就應為他提供有鎖的抽屜,並協助他養成把東西放在同一處的習慣,亦可以使用藍芽尋物器協助找回家中物品。

照顧者應了解障礙症人士的行為及需要,在家居加入「智友善」設計及輔助工具,讓他們可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全愉快地生活。

你可能也感興趣:

中大教授醒腦錦囊助預防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因腦細胞出現病變,導致腦功能逐步衰退。近年認知障礙症備受社會關注,全球每3秒就有1人確診,而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的城市,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數正不斷增加。究竟認知障礙症是否可以預防?參加社交活動如打麻雀,又是否可以減低患病風險?大家可參考以下由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提供的醒腦錦囊及病症相關知識。

「認知障礙症」是否等於「老年痴呆症」或「輕度認知障礙」

我們多年前將「老年痴呆症」易名為「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分為輕度(mild)及主要(major)兩種,即「輕度認知障礙」及「認知障礙症」。要注意的是,輕度認知障礙並沒有「症」字,因為這並不算一種病。如有輕度認知障礙,只代表長者有認知功能退化,但仍可處理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大小事。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人士,則經臨床斷定為有認知缺損。

以我們曾進行的五年研究結果推算,約有1/3 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士,認知能力於5年後會轉差,轉化成認知障礙症,1/3人的認知能力,則平穩不變。

認知障礙症有不少輔助療法,如非侵入性的大腦微電刺激,可否介紹一下?

輔助療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1. 刺激大腦的活動(運動)

即做合適的運動,如平衡練習及肌肉鍛鍊相關的運動,可考慮八段錦、瑜珈等。

  1. 刺激大腦的活動(非運動)

例如:看書、打麻雀、玩電腦等。最近有研究證實,長者上網看新聞會「醒目」一些。

  1. 特定刺激腦部的微電刺激

有研究顯示,微電刺激對長者的整體記憶有幫助(對改善長期記憶則未有定論),不過或會有輕微副作用,令長者感到不適。微電刺激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認知能力較差的長者可考慮接受相關治療。療程一共12次,一般需時四星期。

食物及衞生局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認知障礙症是長者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長者或市民大眾可以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認知障礙症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認知障礙症人士一般情緒會較差,加上疫情持續一段長時間,難免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精神健康,長者或市民大眾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 放空自己— 長者每日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也不要想,只著重呼吸,以平靜自己的心靈。
  2. 想著摯愛— 想著「愛錫」的人如父母,回想與他們的關係,並主動關心他們,如與他們電話聊天、傳訊息給他們等。
  3. 倚靠信仰— 不要擔憂,如果有信仰的話,嘗試與信仰中的神打交道;沒有信仰的話,就與大自然打交道,如看花、看草等。

認知障礙症是否不能預防?如可以,老友記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以延緩病發,甚至減輕症狀?

在一定程度上,認知障礙症是可以預防的。其實40%的認知障礙症,都與身體狀態有關。日常生活中,長者可留意以下六大要點:

不少人認為「打麻雀」可幫助預防認知障礙症,這說法對嗎?參加社交活動,又是否可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研究顯示,打麻將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長者宜多主動參與社交活動,保持鍛鍊執行能力,如安排一個飲茶的聚會(約人及點食物),並訓練專注力,有助減慢認知能力的退化。

港府致力在社區推動「居家安老」,建立「認知障礙友善社區」,這應否是香港的長遠發展方向?

本港長者人口不斷增加,建立「認知障礙友善社區」應是本港的長遠發展方向。政府及非牟利機構可以身體力行,並更主動地在社區推廣有關訊息。

以九巴為例,早於兩年前,九巴已推出電話專線服務,讓照顧者直接聯繫九巴支援組,報告走失的家人。只要照顧者提供走失家人的姓名、八達通號碼等資料,若他乘坐巴士,上車拍卡時會有特別響聲,讓車長可盡快通知家人。最近九巴更與耆智園合作,於5個大型巴士站裝設定位裝置,協助尋找走失的認知障礙症人士。一旦走失長者經過,定位裝置會作出即時通知,讓照顧者及時掌握他的行蹤。此外,公共交通機構及物業管理公司,亦可考慮分別培訓車長及保安員,如何辨識及協助認知障礙症人士。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認知障礙症家人,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知能力評估 有助針對性地安排訓練

從日常環境中細心觀察蛛絲馬跡,然後再作進一步行動,原來並非電視劇裡私家偵探的專利!

就好像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 (Sally Wong) 所說,她與同事們透過日常與長者接觸,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身心狀態;若然有需要,便會立即建議他們作認知評估,得出客觀且專業的參考分數。

評估?點可以靠「估估吓」!

以你的工作經驗來說,什麼人士需要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不像傷風感冒、頭痛或肚痛等,當患者感到不適便會針對性地去求醫;在絕少情況下,會有人士突然前來要求進行認知能力評估。作為從事「社區復康」(Community Rehabilitation)工作的職業治療師,我日常會接觸到的長者包括房協「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的租戶,以及機構旗下的護理安老院院友。

我們會著眼於長者實際日常生活的情況及身體功能。例如當有長者中風後出院,我們會去了解他們有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又例如當長者的家人觀察到老友記似乎記性開始變差,沒以往般「精靈」,開始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我們便會跟那些家人再作溝通,看看需不需要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在房協的長者房屋和護理安老院的環境下,我們不同崗位的同事如社工、護士等,會經常跟老友記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能夠密切觀察到他們的身體情況。長者們能夠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社區與社交圈子,有身體上和社會心理上的支援。

曾有一個例子:有位婆婆是樓上租戶,住了好幾年,她一向有付錢到樓下院舍「搭食」的。慢慢廚師發現,婆婆開始經常忘記去取飯餐,同時亦有另一些同事留意到她日常生活上,頻密地出現其他無記性的情況(如經常忘記帶鎖匙等),於是社工同事便前來聯絡我。我們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上的細節,一些來自家人、照顧者、機構同事,或其身邊接觸人士觀察所得的資訊,看看可做些什麼去幫助長者,包括進行認知評估。

接受認知評估的重要性在哪?

當醫生去診斷一位人士有否患上認知障礙症時,會綜合以下各方面的參考資料:

  • 磁力共振掃描 (MRI) / 電腦掃描(CT Scan)
  • 驗血
  • 來自家人的資訊
  • 認知評估

MRI / CT Scan 俗稱「照腦」,假如病人曾中風或患上柏金遜症而令腦部受影響,可透過照腦觀察得到。

此外,對於認知障礙症的個案,由於病人的思維或已較為混亂,難以由他們親自講解身體的情況。因此,醫生十分需要家人 / 日常接觸者 / 照顧者的分享來知道病人的背景和病歷,例如長者在日常生活有否經常忘記事情、容易迷路、常常無故大吵大鬧等?問題出現了多久?

認知評估主要由職業治療師負責進行,醫生會參考職業治療師的認知評估報告分數,是診斷過程其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大家必需留意:即使長者認知評估的分數較低,單憑這方面並不足以斷症、不等於他 / 她便患有認知障礙症,分數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而已。

在社區的層面,家人並未必會帶長者去看醫生診斷認知能力,若然接受了職業治療師的認知評估,那些分數可作為日後的參考指標,能夠對長者的認知能力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評估的分數較低,職業治療師能夠客觀地告訴家人患者可能有認知上的問題,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同時因應長者在某些較弱的範疇,針對性地為他們安排認知訓練和活動。

一個全面的認知評估,包括哪些元素?

目前在本地醫學界有幾類型的認知評估,當中最普及、最常用的是「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簡稱“MoCA”)。當醫生為患者診斷時,會採納由職業治療師進行的MoCA評估分數,作為其中一個參考。

MoCA的評估範疇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綜合起來便能夠對接受測試者的認知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

  • 記憶
  • 語言流暢度
  • 現實導向
  • 延遲記憶
  • 專注度
  • 視覺空間/執行性

當進行認知評估時,職業治療師需要遵循特定的發問模式和評分標準,如此評分才有代表性和參考性。我們會因應患者在評估中表現較遜色的範疇,日後針對性地安排多一點訓練。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