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心血管炸彈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分享護心秘笈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而冠心病更是引發心臟病發死亡的主因。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去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的1,005名市民中,幾乎所有受訪者(99%)最少有一個「心血管炸彈」(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你又是否屬於高危一族?在生活習慣上又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不如由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司庫陳國強醫生,為大家講解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及護心秘笈。

冠心病是否等於心臟病?跟年紀有很大關係嗎?

心臟病是不同心臟疾病的統稱,當中又以冠心病為常見。除冠心病外,亦包括其他,例如:心瓣疾病、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疾病(如心肌肥厚)。

冠心病是退化性疾病,是指由於心臟血管退化,令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與年紀有很大的關係。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症狀?

冠心病最典型的徵狀,是胸口痛(醫學上稱為心絞痛)。當你在做運動、上落樓梯或追巴士時,因為心肌缺血,於是會突然感到胸痛、胸悶,甚至會連身體其他部位亦會覺得刺痛,如手臂、頸部、下顎等,此外亦可能會出現氣促、頭暈等情況。稍事休息後,疼痛情況會有所紓緩。

除心絞痛外,冠心病亦會引致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醫學上亦可稱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是指心臟肌肉突然得不到血液供應,造成肌肉組織壞死,嚴重會失去知覺甚至猝死。

不過部分病人可能會無病徵。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受病情影響,感受痛的神經組織受損,可能無明顯病徵,臨牀上亦比較難判斷患者是否有冠心病。

甚麼時候需要找醫生跟進?

如果發現自己做運動或活動時胸痛、胸悶,而且容易氣促,就應及早求醫。若病情穩定,可靠藥物控制,並在飲食作出風險管理,如少糖、少鹽、少油。

但如果出現冠心病的先兆,如運動能力減低、運動時胸口疼痛、心跳混亂、暈眩氣促,病人必須加倍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諮詢醫生的意見。

萬一遇上急性心肌梗塞,等待送院時,家人應該做甚麼?

家人若發現病人胸痛情況嚴重,已電召救護車,在等待送院時,應保持鎮定,並要求病人停止工作,立即坐下休息。若有藥物如「脷底丸」(擴張心臟血管藥物)在身,就應立即服用(「脷底丸」則置於舌下)。如果情況未能得到紓緩,3至5分鐘後,可再次服用「脷底丸」。

患者如有心跳停頓情況,家人若曾經接受急救訓練,可為患者進行急救,施行心肺復甦法,幫助患者。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一定需要「通波仔」嗎?風險高嗎?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重要是將閉塞的血管打通,主要有以下三個治療方案:

  • 導管方法:「通波仔」手術
  • 藥物方法:血栓溶解劑
  • 外科手術方法:緊急「搭橋」手術

藥物方法有一定限制,部分病人並不適用,如已有出血情況或出血風險高的病人。緊急搭橋手術是比較少採用的一種方案。

至於「通波仔」手術,手術風險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塞的手術比非緊急手術風險較高,因為這類急症病人的心跳不正常比例較高,血壓也不穩定,因此手術可說是分秒必爭。

什麼人較易患上冠心病?長者在生活習慣上可如何預防患上冠心病?

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包括:

  1. 三高:即高糖(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2. 吸煙
  3. 飲食不健康
  4. 肥胖
  5. 年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
  6. 家族史:家族成員曾患心臟病,會增加患病風險
  7. 性別:男性多於女性,但五、六十歳後機會相若

要預防冠心病,宜改善生活習慣,以減少風險因素,例如戒煙、均衡飲食、控制三高、多做運動、保持健康身型等。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進行合適的活動。

長者有需要定期為冠心病進行檢查嗎?

如果長者有冠心病的病徵,如胸口痛、氣促、頭暈等,應立即找醫生進行檢查,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超聲波影像檢查、電腦掃描、心導管檢查等。

如果沒有病徵,長者應留意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一族。若發現自己風險偏高,可與家庭醫生或心臟科專科醫生商討,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此外長者亦宜定時監察身體狀況,如量血壓、量體重等。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運動由簡單做起

要有健康的身體,就必須有適當的運動。但不少長者往往因害怕受傷而不敢運動,久而久之便容易因少運動而引致身體出現毛病。其實只要由簡單的運動開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但可以預防身體機能退化,更可改善心理健康。從今天起,展開您的運動大計吧!

  • 選擇適合的運動:

初作運動者可選擇較輕量的運動。耐力訓練(如太極、門球、游泳、健康操等)和重力訓練(如舉水樽、踢沙包等)都可選擇,只要節奏不太急,體力又能應付就可以。

  • 時間控制得宜:

每次運動時間可由10至15分鐘開始,慢慢提升至每天30分鐘至1小時。

  • 熱身不能少:

5至10分鐘的熱身及伸展運動能令身體各組織得以預備,增進身體肌肉及關節柔軟度,減少受傷機會。

  • 不過量運動:

運動時,呼吸會輕微增加,但應仍可自若地談話。運動過後,肌肉不應過分酸痛。運動時若出現劇痛、氣喘、胸口絞痛、暈眩、噁心、嘔吐等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並盡快求診。

長期患病亦可運動
糖尿病患者        運動不要超過60分鐘,以免血糖過低,並帶備醣類作補充。
高血壓患者多利用大腿、腰背等大肌肉做運動,例如步行、健身單車、社交舞等。
膝關節炎患者應避免行樓梯、行斜路或阻力大的健身單車。
腰背痛患者運動時注意姿勢正確,保持腰背挺直。


參考:衞生署長者健康服務網站

你可能也感興趣:

防衰老運動

你會否覺得自己身體無力,體力一年不如一年?你是否經常感到疲倦,不想外出?你行走時有否感到困難,步態緩慢?上樓梯有否覺得吃力?最近有否在沒有明顯的原因下日漸消瘦?如果你發覺有以上的情況,你有可能患上衰老(Frailty)的症狀!

其實,衰老並非老化過程的必然結果!根據專家定義,「衰老」是指長者身體機能退化及體力下降的一種臨床症狀,令抵抗力也變得脆弱。

衰老可分為體能衰老(Physical Frailty)和認知功能衰老(Cognitive Frailty), 可分別演變成肌肉減少症和認知障礙症。相對於一般長者,衰老的長者跌倒、殘障、住院以及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幸好,體能衰老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模式,尤其是持久的運動習慣來改善。

運動可預防和延遲衰老

適當的運動既有助預防疾病,例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等;又能增強心肺功能,維持肌肉力量及預防跌倒,更可改善認知能力,紓緩抑鬱情緒,對長者的身心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不少研究顯示,多元化的運動,特別是強化肌肉的訓練,配合帶氧運動如健步行和平衡運動,有助改善衰老長者的肌力、平衡和活動能力,甚至可把身體衰老的狀況逆轉。

預防衰老第一步:增加活動量

要預防衰老,長者第一步可以做的,就是應儘量增加活動量,多些步行,減少靜態生活模式。

長者應按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選擇合適和不同類型運動,包括帶氧、強化肌肉、伸展和平衡運動。

解讀長者定期驗身所需

坊間有說「年年驗身,令你放心」,究竟這句俗語孰真孰假,是否每個人都需要定期每年進行驗身?

驗身的範疇應包括那些項目,如何解讀驗身報告等,關於身體檢查有十萬個為什麼,以下是一些關身體檢查的知識,有助解讀定期驗身的意義及需要,讓老友記可以先了解、後行動。

為何要定期驗身?

「年紀大、機器壞」,隨著年紀增加,人到中年後就應定時做健康檢查。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及早發現疾病,因為當中有很多慢性疾病及其併發症,都對長者構成莫大的影響,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均在長者中較為普遍,若及早發現令病情盡早受到控制,便可減少併發症的機會。

此外,驗身的另一目的,就是為長者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以瞭解長者是否有健康高危因素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飲食不當、缺乏運動、有吸煙習慣等,又或涉及功能障礙,例如弱聽、視力問題、平衡力欠佳及肌肉無力等,從而提供適當的糾正、輔導、轉介及健康忠告,使長者改變生活習慣,以減低患病或意外之風險。

應多久驗身一次?

醫學上並沒有註明相隔多久進行驗身是最有效的,但往往為了方便易記,大都建議每年驗身一次,其實每一個人要隔多久才驗身,是要視乎其個人健康紀錄、家族病歷及首次的檢驗結果而定,最好是由他們的家庭醫生因應他們獨特的情況作出度身訂造的建議。年滿六十歲或以上長者可參考建議每年驗身一次,而有糖尿病、疾病家族史和膽固醇高者,則或需要加密檢查次數。

除了定期驗身,老友記還需注意有些疾病的轉變及惡化的速度,未必能通過驗身來發現。因此,就算做了身體檢查,平日身體如有任何不適,都須及早就醫。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綜合眼科視光檢查

以往有配眼鏡經驗的人士都知道,驗眼過程只不過是讀一些數字或字母,再撥幾片鏡片便完成了。如果您沒有斜視、弱視或其他眼睛毛病,這種驗眼過程尚可接受,我們業內稱之為驗光 (Refraction)。

更全面的眼科檢查

隨著社會進步,市民對於個人健康比以往關注,明白到視力對生活質素的影響,因此,不得不注意及提防一些引致視力衰退的眼疾。另一方面,孩子是未來的社會棟樑,亦是父母們的冀望,如果不幸患上斜視、弱視等視覺毛病,足以影響成長後的發展。所以外國的眼科專家,包括眼科視光師及眼科醫生,均建議父母應及早帶小朋友做第一次全面的眼睛檢查,通常由三歲開始。從而養成每年都作詳細眼睛檢查的習慣,以確保視力無礙及眼睛健康。故此,單是以上的驗光過程,不足以詳盡地了解雙眼的協調、運作及健康情況,必須要一個綜合眼科視光檢查,才可以給予上述的保障。再者,現今有識之士前往驗眼配鏡,已懂得尋找更全面的服務,亦明白到眼科視光師的專業訓練可以滿足他們對眼睛健康的要求。

包含逾十個檢查

其實,驗光只是整個綜合眼科視光檢查過程其中的一個環節。全個檢查程序應包括:病歷瞭解、視力測試、度數量度(驗光)、色覺檢查、立體視覺檢查、雙眼協調評估、斜視及弱視評估、視野評估、眼睛內外(眼簾、角膜、晶狀體、視網膜、視神經)健康檢查、青光眼檢驗(眼內壓量度)等等。

能及早發現眼疾

病歷瞭解的重要在於查核一些遺傳性眼疾及尋找有關視覺上投訴的根源,以便作出合適的檢查、診斷及處方。不論任何年齡,均有機會患上各種不同的眼疾,仔細的眼睛內外健康檢查是必須及最要緊的。須知道大部份慢性、退化或遺傳性眼疾,如視網膜脫落青光眼糖尿眼、視網膜色素病變等,如及早發現及轉介,對挽回視力有莫大幫助。到此為止,大家已不難明白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的重要性。

每年檢查享安心

有些長者誤以為「人到老,眼就朦」,當視力變化時,掉以輕心,不去找眼科視光師作綜合眼科視光檢查,當然這是大錯特錯,同時長者患上眼疾(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病變..等)機會較高,所以就算眼睛沒有出現問題,至少每年都要找眼科視光師作綜合眼科視光檢查,可以及早發覺眼睛毛病,以免錯過眼疾治療的黃金時間

假若你關心自己眼睛的健康,不希望因視力問題而影響生活質素,下次驗眼時,緊記要求一個綜合眼科視光檢查,而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驗光而矣。

資料來源: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