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樂飛鏢班(滿樂大廈)

由義工導師教授飛鏢活動,認識新朋友,鍛煉手眼協調能力,愉悅身心。

日期:2023年1月5日至3月30日(逢星期四)

時間:上午10時至11時

地點:滿樂大廈從心樓4樓平台

對象:滿樂大廈居民

名額:12名(先到先得)

分享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whatsapp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中醫:眼睛要保健
最新

眼睛能視萬物、察秋毫、辨形狀、別顔色,是主宰視覺的重要器官。老花(老視)、白内障(圓翳内障)及老年性黃斑病變(視瞻昏渺)均為長者常見的眼疾。要眼睛健康,長者應防患於未然,從運動及按摩雙眼著手,並透過食療養肝明目。

(一)運目保健

運動眼睛以作眼部保健,具體做法為:

  1. 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
  2. 然後睜眼,再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重複四次;
  3. 再用眼睛眺望遠處景物,但又不宜長時間專注一處,否則反而有害。
(二)按摩健目

按摩眼部或眼部四周以作保健,具體做法為:

  1. 先把摩擦雙掌至熱,睜眼時,用雙掌分別按在兩眼上,使熱氣傳達至眼珠,重複3-5次,這有溫通陽氣及明目提神的作用。
  2. 亦可點按穴位以作按摩:用兩食指指腹點按絲竹空、魚腰、攢竹、四白、太陽穴,手法由輕到重,這有健目明目及治療目疾的作用。
(三)飲食明目

護目切忌貪食膏粱厚味及辛辣大熱之品,應多食用蔬菜、水果、紅蘿蔔、動物的肝臟等食物,亦可配合菊花粥食療以養肝明目。

菊花粥

材料:菊花10-15克、粳米30-60克

做法:先用粳米煮粥,粥成後撒入菊花末,再煮沸即可。

此外亦應注意眼部衛生,加强身體鍛煉以增强體質,並戒烟戒酒。如有眼部不適或服用藥物前,建議先諮詢專業人士。

撰文: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灣仔區)註冊中醫師梁㦤文

你可能也感興趣:

人性化的輔助器具

對長者而言,「輔助器具」是指便利他們日常生活及適應身體轉變的工具。「人性化的輔助器具」就是「以用家為本」,了解長者的需要,並透過應用樂齡科技,在設計上解決他們的生活所需。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樂齡家居」的設計過程及展出的輔助器具,正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樂齡家居:以人為本

「樂齡家居」展館現正展示的長者友善模擬家居,參考了「設計思維」的方法 – 考慮用家的需要和行為。在為期兩日的工作坊,邀請了用家(長者和照顧者)、專業人士(職業治療師 、室內設計師和建築師)及大專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深入了解長者的日常生活及需要,從而一起設計創新的「樂齡安樂窩」。

籌備展館時,中心將一般長者面對的問題,歸納為三個家居設計的要點,即「提升家居安全」、「便利日常生活」及「提倡智慧及健康生活」,以協助他們實踐「居家安老」。

長者需要為設計要點

隨著年紀漸長,長者視力及下肢肌力變弱,洗手間是長者家居跌倒的黑點。展館展出的「馬桶感應燈」,設有動作感應器,當長者晚上摸黑走近廁所時,馬桶會自動開燈,以確保他們的安全。

而「智能插座」就可便利長者的日常生活,要是長者燒開水後忘了關火,但已外出購物,就可透過智能手機,關掉智能插座的電源。

健康生活方面,展館展出的「智能運動啞鈴」,可鼓勵長者進行不同的身體協調訓練,並可把數據上載至智能電話程式,令家人亦可掌握他們的訓練成果。

撰文: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服務組  〈原文刊於《松柏之聲》〉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3G-Quality-Retirees-Course

退咗休,想好好享受黃金晚年?退休後想繼續發熱發光?

由善寧會主辦、房協協辦的「3G圓滿人生輔工課程」,邀請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為大家從「身」、「心」、「社」、「靈」及「養生」五方面提供正向知識,體驗幸福人生,令退休生活更加精彩。

立即報名:2331 7033

骨科手術後的復康治療

隨著年紀漸長,長者關節的勞損退化加劇,容易疼痛,影響生活。加上平衡力變差,若跌倒受傷或會導致骨折,需進行骨科手術。

術後的復康治療,對長者至為重要,可以讓他們回復活動能力,以應付日常生活。如果治療效果理想,身體狀況有機會更勝從前,可以不再需要使用輪椅或拐杖。

被動式訓練助回復活動能力

復康治療一般在骨科醫生確定病人情況穩定後開始。骨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情況,與物理治療師攜手訂立復康目標及治療方案。

復康治療主要分為「被動式訓練」及「功能性訓練」兩類。被動式訓練包括止痛消腫治療(如超聲波治療、磁力治療等),以舒緩身體痛楚及消腫,和關節活動訓練(如手法治療),以協助患處盡快回復活動幅度及力量。

至於功能性訓練,就有:

  1. 步姿訓練(如站立訓練),以改善步姿及下肢的活動協調能力;
  2. 肌肉力量訓練,以重新建立肌肉力量、加強活動能力為目標;
  3. 平衡力量訓練(如行斜路、爬樓梯等),以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
復康訓練添加樂齡科技元素

近年的功能性訓練,更添加了樂齡科技的元素,將遊戲融入復康之中。以圖中的互動感官刺激遊戲為例,完成下肢手術的病人,可透過遊戲進行重心轉移訓練,增加趣味性,藉此提升參與程度。

科技以外,家人的關心也很重要。長者在跌倒後,或有機會留有心理陰影,不願外出。這個時候,家人可以多陪伴長者,鼓勵他們保持正面思維,積極復康,並重拾正常社交活動。事實上術後有適當運動,對康復有正面作用,既可預防肌肉量流失,亦能避免骨質密度變低,從而減低跌倒風險。

撰文:香港房屋協會 長者服務組〈原文刊於《松柏之聲》〉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