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 防走失有妙法

不少家屬日常在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方面感到相當吃力,其中一大原因是害怕長者會有走失的危機。有見及此,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早前舉辦了「認知障礙症專題講座:防走失有妙法」,由中心的註冊社工馬綺薇及註冊職業治療師施品正主講,為大家拆解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的成因、預防走失的方法、走失後的處理,以及有助防走失的家居環境設計。

長者走失成因

以下是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的主因:

  • 失去判斷能力:誤把半夜當作黎明而獨自外出,胡說要飲早茶或買餸等
  • 感到不安:例如帶他們到陌生的環境,他們或感到不安、焦慮而四處走動,想馬上回家
  • 為打發時間,或逃避參與不喜愛的活動
  • 短期記憶力減退:在他們外出途中,有機會忘記了目的地,然後越行越遠
  • 意圖尋找舊事物和親友:他們或會想重回自己昔日的家居、探舊朋友等,可是卻欠缺方向感而走失
預防走失方法

儘管認知障礙症長者外出時容易走失,但長期將他們困在家,對他們並沒好處。相反,若能多帶同他們外出,接觸一下社區、曬曬太陽,對他們更有幫助。因此,家人宜多了解有什麼辦法可減少他們走失的機會。以下是預防患者走失的準備工夫:

出門前

  • 以手機拍下他們該天身穿的服飾作為記錄,萬一走失了可向途人或警方展示求助
  • 讓他們攜帶操作簡易的手機外出。家人可善用定位追蹤系統,倘若長者走失了可大概了解其位置
  • 確保他們的手機已啟動及電量充足,以便走失後可聯絡
  • 為他們配戴色彩鮮明的隨身配件(如帽、腰包、手袋),以便走失後容易在街上識別他們
  • 為他們配戴刻有緊急聯絡人姓名及電話號碼之手鐲或手鏈
  • 記下他們的「八達通」號碼,以便走失後向警方提供尋人線索,追蹤其位置
  • 使用藍牙感應器、「隨身寶」、平安手機、定位追蹤手錶或追蹤器等,偵測他們位置

外出時

  • 與他們外出期間盡量拖手並行,走路步伐宜一致
  • 減少於繁忙時段攜同他們外出,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
  • 乘車時,讓他們先上車;下車時,照顧者可站在落車位置等候他們
  • 在車上,照顧者與他們的座位距離別太遠
  • 出外如廁,照顧者可陪同他們進入傷健人士洗手間
  • 與他們外出的時間別過長,以免他們心急回家
走失後的處理

萬一長者不幸走失,家人自己須先保持冷靜,然後立即報警。以下是長者走失後的處理要點:

  • 向警方提供長者的資料和「八達通」號碼進行搜索
  • 盡快通知其他家人,並推測一下長者可能會去的地方,為警方提供搜尋線索
  • 如他們在港鐵附近或站內走失,應立即通知職員進行乘客廣播
  • 製作「尋人啟示」(最好預先製作好),並透過社交媒體發放尋人資訊
  • 登記應用程式(如:「友里蹤跡」),動用社區人士協助尋找走失的長者

尋回走失長者後的處理

  • 照顧者須保持冷靜,同時安撫長者的不安情緒,以及提供飲食讓他們充飢,並盡快帶他們回到熟悉的環境
  • 家人切勿表現得焦慮或斥責他們
從家居出發   預防長者走失

除了上述原因,認知障礙症長者走失還有一大因素,那就是遊走。所以,要預防他們走失,照顧者可多了解遊走的背後因由,從而制定預防方法,減低因遊走而導致走失的風險。

提昇晚間睡眠質素

很多時候,患者都是在半夜遊走。若要減低這個機會,便需從提昇他們的晚上睡眠質素著手。宜選用以遮光布製成的睡房窗簾,以隔絕窗外街燈、廣告燈等之騷擾,並防止患者誤以為已經天亮,然後在半夜起床。

減低他們對環境的恐懼

遊走的另一原因是基於患者對環境感到恐懼與陌生,他們有機會無法辨識身處的地方正是自己的居所。要改善這個情況,可在其家中擺放他們熟悉的家具、物件及照片等,從而營造一個讓他們感到親切、安全、熟悉的環境。家中宜減少使用鏡子、玻璃或容易產生眩光的反光表面,因為患者有機會認不出鏡中人是自己而感到不安,而眩光則容易使眼睛不舒服。

提供有意義的環境

由於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很多時日常在家中能夠參與的事情並不多,又或家人事事代勞。其實這並非一個良好的照顧模式,因為這樣有機會加快了其退化的速度。相反,家人宜視乎他們的能力和興趣,在家營造一個可讓他們參與其中的環境,例如在他們眼睛的水平位置懸掛他們熟悉的相片、在家中擺放可勾起他們回憶的舊事物,又或讓他們參與部份危險性低的煮食過程。

家居環境上的配置

基於病理上的改變令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遊走行為是難以徹底避免得到的。不過,在家居環境上可作一些預防措施,以減低走失的機會:

  • 在大門添置遊走警報器
  • 把與出門相關的物件隱藏起來,例如:使用隱藏式鞋櫃、用簾幕遮蓋大門
  • 部份患者或會誤以為黑地毯是個大黑洞而產生恐懼。對於走失風險較高的長者,可嘗試用這方法,減低他們走近大門的機會

安排適當活動及日程

為了讓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充實,照顧者可為他們揀選切合他們能力、興趣、長處的活動,並為他們編排日程。如此,可減少他們日間睡覺的時間,讓他們晚上睡得更好,減少晚間遊走的機會。同時,透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有助保持他們的能力及技能。以下是有助於認知障礙症長者的一些活動類型: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患者,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科技如何提升認知障礙症長者的生活?

認知障礙症長者隨着病情日趨嚴重,他們的記憶、認知、溝通、自我照顧能力、活動能力等亦會每况愈下,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如果善用科技,或可提升患者在生活起居、社交及安全方面的質素,從而減輕患者及其照顧者的壓力。

加強自理能力及應付日常生活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集中力或短期記憶會出現衰退情況,令他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出錯。

一些有「提示」或「計時」的產品可以協助長者管理日常生活。例如鬧鐘提示功能的藥盒,可以減低長者忘記吃藥的情況;計時煮食的電磁爐,可減低長者忘記熄火的機會。

加強社交互動

較後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去了安全感,容易情緒不穩,甚至引發行為問題。而早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也有社交和與人互動的需要,但礙於他們的認知能力下降,他們在表達自己時可能會有困難,或是不能理解身邊的環境或發生的事,令他們被孤立,甚至無所事事。

一些有「互動」功能或提供感官刺激的產品,有助安撫長者情緒,或者重燃他們的動力。例如機械娃娃、體感遊戲、虛擬實境技術等。

確保安全、提供照顧或支援

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會容易做出危險或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在不使用助行器具又無人看管的情況下,自己上廁所或自行離家,但又無法認路。

一些帶有「偵察」或「警報」功能的產品,可以讓照顧者察覺長者想進行高風險行為,讓他們可盡快關顧長者。例如離牀警報器、門扉開關感應器、人體移動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统等。此外,部分產品亦可降低受傷的機會,例如恆溫水龍頭及電磁爐等,可避免長者燙傷。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患者,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為後期認知障礙症作準備

認知障礙症分早、中、後三個階段,隨著病情進入中後階段,患者的行為和心理病症更為明顯,加重了照顧工作。

由於患者已無法表達自身感受或意見,照顧者要細心觀察患者身體情況,又或是要為患者作醫療決定,同時也開始承受親人即將離去的傷感,就像「蠟燭兩頭燒」。視乎每位患者退化的速度有所不同,病齡可達十多年,尤如一場照顧者的馬拉松比賽,所付出的心力旁人難以想像。

照顧者的故事(一)

七十多歲的陳老太十多年前被確診,至今病情已進入晚期,丈夫陳先生已肩負多年的照顧責任。從初期提心吊膽害怕太太走失,至中後期常因太太弄污家居、又或是於半夜時段發出嘈音等問題行為而令陳先生體能及精神也承受重大壓力。

「看到家居被她弄得污穢不堪,我也常與她爭執或發脾氣,加上自己也年紀大,要照顧她也開始吃力。」陳先生的肩膀及手腕因長期勞損而經常發痛。至現在後期階段,太太因語言及溝通能力嚴重衰退,無法表達自己或理解別人說話,對外界溝通沒甚反應,需長期臥床或依靠輪椅出入。

幸好經過數年的輪候期,陳老太成功申請院舍服務,陳先生卻又擔心院舍員工或因工作繁忙而未能細心照顧太太,「掛住」太太的陳先生每天也會到院舍兩三次餵太太吃飯、為她按摩雙腿,或是唸太太年青時喜愛的詩句或歌曲。陳先生每個周末也把太太接回家中,縱然太太已忘記家人,但陳先生還是希望爭取時間讓兒子或孫兒與她多相處。

但是當問及他們對陳老太將來的照顧或是醫療安排等切身問題時,大家也覺得「活得一日得一日」、「順其自然」。作為後期患者的照顧者,他們還可做甚麼、又或如何「順其自然」 呢?

照顧者的故事(二)

葉先生九十多歲的爸爸自中風後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曾多次因步履不穩跌倒,最後需以輪椅出代步,因家居空間不足,又怕爸爸白天獨留家中會發生意外,最後決定為爸爸安排院舍服務。

院舍服務並不等於把照顧工作全面假手於人,葉先生每天下班後會到院舍探望爸爸,但同時也需應付職員及院友們抱怨爸爸的「滋擾行為」,每次也令葉先生感到身心俱疲。

縱然爸爸不懂表達感情,但從爸爸入住院舍後的「反叛」行為,他已知道父親的感受。幸好家中各人都盡量抽空到院舍探望爸爸,葉先生亦於爸爸床頭擺放電子相架,播放一家人過往的開心相片。雖然爸爸經常分不清各人的面孔,但那份關愛與尊重讓他漸漸穩定心情,適應新生活。

面對爸爸未來的安排,他也是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源於有次爸爸肺炎昏迷入院,當時醫生已請葉先生決定是否為爸爸插喉。礙於當時情況緊急、生命要緊,葉先生便請醫生盡量急救。

但看到爸爸出院後,身體情況大不如前,由過往可使用柺杖慢慢步行至完全依賴輪椅、喪失自理能力等,葉先生才想到其實每次急救程序,如心外壓或插喉等,就像看到九十多歲的爸爸被人「打了一身」,爸爸的痛苦表情令他十分心痛,究竟勉強延長生命是否加劇了爸爸的痛苦?如何才能解決這個為人子女的心理矛盾呢?

何時考慮院舍服務?

雖然在熟悉的環境由熟悉的人照顧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有助舒緩病情,但我們應以實際情況作考慮。如患者們可能遊走或對視覺空間判斷力較弱,本港的家居空間普遍較為擠迫或多雜物,對認知障礙症患者構成危險,而空間不足亦對輪椅使用者或行動不便患者造成不便。

另外,照顧支援亦是考慮因素,如兩老同住的個案,當其中一方患病至日常生活無法自理時,伴侶便要衡量自身能否應付如此長時間的照顧,如情況許可,照顧者也可先為患者申請專為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設的日間中心,除了可讓患者得到非藥物治療以延緩病情,照顧者亦可有喘息的空間。但當患者進入後期階段,可能長期臥床或需要一些專業設備協助,一般家庭照顧者未必有足夠知識應付,為了患者的安全及生活質素,院舍也可能是照顧者及患者的出路,因該處能為患者提供廿四小時的專業照顧,確保患者在安全環境生活。

不少長者們對院舍有負面感覺,認為子女或伴侶想要推卸照顧責任,內心充滿不安也很正常。故作為照顧者,我們有責任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正如我們請外傭照顧小朋友,交托的是照顧或家務打掃的工作,外傭並不能取代父母的愛與關懷;所以我們即使把患者交到院舍的專業照顧員手中,家人仍要多到院舍探望患者,讓他感到子女與伴侶的愛與關懷,讓患者明白入住院舍是為了提升照顧質素,並不會拉遠彼此距離。

患者尊嚴及意願

照顧者應在患者確診初期作好心理預備,宜多學習病症的資料,以便應付不同階段的需要及安排。例如患者後期認知功能嚴重缺損時,照顧者只好為患者作決定,當中可能承受心理壓力, 對照顧者是不必要及不公平的,故照顧者應盡早為患者安排預設醫療指示,由患者自決醫療安排。除了可維護其尊嚴及意願外,也可讓家人在病人生死徘徊之際,按照病人意願指示醫護人員,避免家人因代患者作決定而承受精神壓力,亦省卻家人間可能產生的爭執。

患者或照顧者們總會害怕或避免提及死亡,以免引起彼此不快。最常見的情況是:
當長者主動提及時,身邊人便立刻說「啋!有排都未到你!」
當身邊人向長者查問時,亦可能換來 「大吉利是,你唔好咒我!」

但試想當雙方都徬徨倉猝步向死亡,除了令往生者充滿遺憾,亦加劇了家人的傷痛。家人們可選取合適或輕鬆的時機,如出席親人喪禮後、電視報道明星去世或爭產等新聞時,借題發揮向長者「探口風」,或是先表達自己的意見,以鼓勵對方表達想法。

在坦誠、開放、理性角度及充足資料下交流意願,最重要是尊重與溝通,因為我們並不是要分辨誰對誰錯。在一切事情定下後,長者及家人們才可好好珍惜餘下時光,為生命劃上圓美句號。

多重因素牽引著照顧者的不同決定,如家人對患者的情意不捨、患者的病情與感受、病人尊嚴及家庭關係等。照顧者應及早有心理預備及預先安排、以愛心及耐心照顧患病家人、多溝通及尊重患者意願,配合每天進步的科技,便可維持患者生活質素,亦減輕照顧者壓力。照顧者不需懊悔與自責,在整個照顧過程中,你已積極為自己及患者作出準備,相信你已能為患者作出最適合的決定。

資料來源:梁琳明醫生、廖建華醫生、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系列:客廳篇

處於中後期認知障礙症的患者,「走失」是一大隱憂。因此,要預防患者走失,家居出入口的設計及物品擺設,可注意以下幾點:

( 1 ) 門口放置黑色地毯:可巧妙地將一塊「黑色地毯」放置於大門的出入口前,這有機會讓認知障礙症患者誤以為是一個「大坑」,因而不敢走近離開住所。

( 2 ) 安裝感應警報器:為患者配備感應手帶,當患者走近大門位置時,警報器會響起,即時通知照顧者。

( 3 ) 安裝開門警報器:在門口安裝開門警報器,若患者打開大門,警報器隨即響起,通知照顧者。

( 4 ) 隱藏大門出入口:有部分患者出走原因,往往是因為看見大門,而產生走出的意欲。因此,照顧者可考慮改變大門外觀,讓大門出入口被隱藏起來,例如用窗簾遮掩大門,以減低患者走失的風險。

( 5 ) 收起外出日用品:對患者來說,家中某些物品,特別接近大門口的物品,如鑰匙、鞋、雨傘、錢包、手袋等,亦會挑起患者想外出的念頭。因此,只要把一切能聯繫到外出的日用品收起,就能減少患者出走或走失機會。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患者,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系列:睡房篇

過去,職業治療師家訪患有認知障礙症患者時,總會發覺他們的家居環境較為混亂,患者在應付日常起居生活,例如找取、存放物件的簡單程序,都會出現困難及不知所措的現象。若要提升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生活,在家居環境的設計及擺設,到底可以有什麼改變,以求提升他們的生活能力?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在理解力、短期記憶、判斷力、邏輯分析、甚至辨認日常用品的能力,都常會出現混淆的情況。因此,家有認知障礙症長者,家居環境的設計和擺設,都必需以簡潔、清晰、直接為主,這能大大提升他們的記憶及生活質素

簡潔、系統性睡房

就以睡房為例,這是一個重要的活動空間,長者不單會在這裡休息,他們很多的日常用品,例如衣物,甚至貴重的物品都會存放在裡。但很多典型的事例,是患者存放物件後,很快就忘記,結果常常引發很多不愉快的問題。因此,一個有富於簡潔又系統性的收納方法,對他們來說會極為重要和便利。

不妨看看以下提議:

  1. 開放式「透明」儲物設計:

過去,有些認知障礙症長者會混淆及忘記各類儲物櫃的用途,若沒有明確標記及指示,患者在存放及找取物件過程中,常常出現錯誤及迷茫。例如家中不同的抽屜,到底是屬於誰的? 當中又存放了什麼(如襪子、衣物、藥物、雜物等)?  患者往往都無法識別。

事實上,要是患者不斷翻亂、找尋物件,但又找不到,這往往會使他們感到進一步的挫折、困惑、甚至情緒激動。因此,家屬可以選用開放式「透明」儲物設計,即儲物櫃及抽屜盡可能是全透明的,這有助長者容易識別及記得各類儲物櫃的用途,也較容易看見物件存放位置。

  1. 清晰標記及分類:

當患者找不到物件時,他們往往會到處翻動及翻亂東西,結果令家居環境更混亂。過程中,他們亦因找不到想要的物件,而出現急燥及情緒激動的情況。

因此,為便利患者輕鬆存取物件,可以在衣櫃及抽屜貼上他們的名字或相片,以清晰直接方法讓患者認出這是屬於自己的儲物空間,那個則是屬於其他家庭成員的儲物空間。另外,衣櫃或抽屜內的物件最好分門別類,標貼指示相當重要。例如可標貼明示:這是放了「內衣褲」、這是放了「襪子」、這是放了「上身衣物」或「下身衣物」等。這能便利患者容易認出物件存放位置,免除他們到處翻亂引發情緒激動的問題。

至於家屬該選用文字還是相片、圖片作為標貼指示,則要看個別患者的能力。要是患者還有認字能力,文字標貼便可以了,否則以圖片標示會令患者感覺太幼稚;要是認知障礙症情況較為嚴重,患者連文字也無法辨別,則可改為貼上對方的相片及物件圖片,這安排會較為體貼和便利。

  1. 上鎖好處:

房間內若有不屬於患者的衣櫃或抽屜,家屬最好鎖好,或以標記指明這位置是屬他人的,並最好預先向患者說明衣櫃或抽屜不屬於他(她)的。這能大大防止患者企圖拉開已鎖上的衣櫃或抽屜,但又拉不開時產生煩燥或情緒激動問題。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患者,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