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往往都在突如其來的情況下發生,更會引發其他後遺症,影響患者的身心狀態。理大彭耀宗教授早前在雋康天地跟大家分享「『身心並用』訓練如何有效協助中風患者減低跌倒風險」。彭教授談及「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這種訓練與傳統物理治療的分別,還有鼓勵中風患者積極復康的方法。
有什麼原因會導致中風患者較容易跌倒?
我們大概可歸納為五個主因:
- 平衡力減退
- 步姿異常 / 步行能力障礙:若果中風患者在步行時步姿欠佳,又或者步行能力不理想,他們會較容易跌倒。因此中風康復治療裡十分著重改善患者的步姿、步行能力及平衡力
- 有些長者在中風後會患上抑鬱症
- 若果中風患者本身的認知能力較差,他們會較容易跌倒
- 自我照顧能力障礙:這跟中風的嚴重程度有關,若程度較嚴重的,其自我照顧的能力會較差,而相對上亦會較容易跌倒
傳統物理治療包括哪些方面?
傳統物理治療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範疇,藉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力和步姿:
平衡訓練
集中訓練接受治療人士的平衡能力,有助減低他們跌倒的機會。
阻力訓練
帶領接受治療人士進行強化肌肉的運動,例如運用橡筋帶訓練腳部肌肉,因為若雙腳乏力會容易使人跌倒。
重新訓練步姿及步行能力
除了以往較傳統的方式或徒手作輔助,時下的訓練儀器日新月異,坊間有不同的器械能幫助患者進行步行訓練。
「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研究發現,當中風患者走路時遇上讓他們「分心」的事物,那便會容易使他們跌倒。的而且確,中風患者日常在街上行走時,他們需要同時處理很多外來的信息,因此「身心並用」訓練之目的,是訓練患者如何在處理外來信息之同時,不受其影響而繼續保持平衡,安全地走路。
大家日常在街上需要「身心並用」的例子:
- 一邊走路一邊使用手提電話
- 走路時與身邊人聊天
- 過馬路時注意交通燈的轉換
- 逛超級市場時,一邊選購物品
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生活中「身心並用」並沒有問題的,可以處理得來;可是對於中風患者和長者而言,由於他們的「身心並用」能力較弱,因此會令他們容易跌倒。
與傳統物理治療相比,「身心並用」中風康復訓練是否更有效?
總括來說,「身心並用」康復訓練比傳統模式,更有效協助中風患者重投日常生活。根據研究,此訓練除了能降低跌倒人數比例達25%之外,亦能減少受傷人數比例達 22%。
另外,「身心並用」康復訓練無需使用訂製的或昂貴的大型設備,僅需要一些簡單、經濟及容易儲存的小型輔助物件便可(如可摺疊起來的繩梯及運動用的「雪糕筒」等),因此適合於社區及家居進行,從而讓中風患者可持續改善「身心並用」的能力。
進行「身心並用」訓練的患者較常遇上什麼困難?
用作「身心並用」訓練的不同運動環節難度有別,我們會因應每位患者的中風嚴重程度及能力,去逐漸作出調教。為著改善中風患者的平衡能力,訓練過程中便須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然而,若進行具挑戰性的平衡訓練,接受訓練的患者便會有跌倒的風險,所以需要他人在旁陪伴,萬一當患者接受訓練時失去平衡,便能有他人馬上伸出援手。因此每當進行訓練時,現場定必有治療師或輔助人員在旁。但值得留意的是,若訓練中的運動環節過於容易、輕鬆,那對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就作用有限。
如何鼓勵中風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首先,若果發現中風患者出現情緒抑鬱的問題,家人宜為他尋求心理輔導、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建議,又或需要服用相關藥物作治療。
但就著「身心並用」康復治療而言,我們刻意將此訓練設計成非個人化的訓練,讓其更像一個運動班的形式,使接受訓練的患者能夠跟同路人一起做運動。而除了做運動,他們更有機會結識新朋友,在過程中互相傾談與鼓勵,使心情好轉,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按此了解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