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家中有長者記性開始轉差,作為家人難免會感到徬徨。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
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在首場講座裡,理大方乃權教授介紹了不同的認知障礙症治療新趨勢,以及跟認知障礙症長者溝通的技巧。
有什麼徵狀可以提醒家人,是時候需要帶長者做認知評估?
除了認知功能上的缺損,家人對於長者行為上的轉變,亦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很多時候,同往的家人會比較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而不同住的家人卻未必明顯地留意得到。若果大家發現家中長者有以下問題,那便需要考慮為他們安排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 突然開始迷路,忘記如何回家
- 重複忘記關爐頭、關水喉
- 持續地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逹,或找不到適當詞彙
為何要特別留意「輕度認知障礙」?
在長者正式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之前,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在這個階段,他們依舊能夠自行處理不同的日常事務,如搭車外出、買餸、煮飯等;可是若跟其他同年齡人士比較,記性會差了,即使他們自己都會察覺得到這個問題。
照顧者需要特別留意家中長者有沒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這是由於有數據顯示:約四至六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來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患者;此外,約一至兩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在一年內過渡成「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此,若果能夠及早發覺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那便能夠立即進行治療與訓練。
目前醫學界有哪些以科技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新趨勢?
結合「認知訓練」與「直流電刺激」
最新研究發現,若果在進行認知訓練之同時,以很輕微的「直流電」去刺激大腦,可令專注力提高,讓認知訓練事半功倍。大家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那些直流電僅僅來自電芯而已,不會構成傷害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在接受訓練人士的頭頂位置接駁一部機器,藉此以微電流刺激大腦,強化認知訓練的成效。
神經反饋訓練
透過「腦電圖」,於頭頂貼上數條電線,一邊觀察大腦的活動,一邊進行相配合的認知訓練。
生物反饋訓練
將儀器戴在手臂上然後進行遊戲,可即時了解大腦活動,從而向接受訓練人士提供輔助,又或改變遊戲規則,藉以提高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訓練集中力。
VR沉浸式虛擬實境治療
接受治療人士在訓練中會戴上VR(虛擬實境)眼罩,讓他們眼前出現一個虛擬空間。舉例說,長者們於訓練中會在虛擬空間的街市買餸,又或者走進了一個虛擬花園等等,這是較為嶄新的訓練方法。
除了上述揉合科技與治療的方式外,還有哪些類型的認知障礙症訓練項目?
懷緬治療
在訓練過程中,讓接受治療人士接觸到昔日的事物,例如是含有60、70年代香港景色的圖片或影片。雖然觀賞這些畫面對於改善記憶力並無直接幫助,但讓老友記回到過去的世界,可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變得開朗。
多感官治療
除了較普遍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刺激外,「多感官治療」亦包括了氣味的元素(嗅覺)。透過掛在頸上的儀器,可散發出氣味,例如是下廚的味道,讓人覺得特別「醒神」!此外,訓練項目中還有需要做動作的部分,例如淋花,那是觸覺方面的訓練,需要以手部去接觸。
人形機械人輔助治療
機械人會帶領長者做八段錦、氣功或太極等訓練,另外還有一些認知能力方面的訓練項目。
若認知障礙症長者已到中 / 後期,家人在照顧上應如何處理其行為問題?
作為照顧者,家人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自己必須先冷靜,千萬別跟患者吵架,避免產生磨擦,因為這樣只會令患者更加緊張和暴燥。
已到了中 / 後期的認知障礙症長者,他們往往會出現一些挑戰性的行為,例如:吵架、頂嘴、大哭、鬧情緒等。照顧者可嘗試待患者慢慢將眼前所糾纏的事情忘記(例如他們認為被人偷了東西),待事情過後才再慢慢跟他們說清楚。由於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障礙,跟他們溝通時避免內容太複雜,宜以簡單句子與他們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