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晚,張先生如常在家吃飯。突然,他右手指頭一軟,拿在手裡的筷子即時應聲跌在地上。看著忽然乏力的右手,他驚慌之餘,亦滿腦子疑問。約半分鐘後,乏力情況漸漸消退,他可再次拿起筷子吃飯。邊吃,他心裡亦不禁慶幸:「好彩沒事!」

不過張先生或許開心得太早,因這種不尋常的乏力情況,極可能是中風前的先兆「小中風」(暫時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 TIA) 的徵狀,雖然有關徵狀一般會在一天內消失,但置之不理的話,患者未來一個月內中風的比率,可高達一至三成。
每年中風人士達20,000 人, 死於中風者則達3,000人。中風為腦細胞及組織因缺血而壞死,當中又分為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的「缺血性中風」,或因腦血管爆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風」。約八成中風均由血管阻塞導致,腦血管爆裂的情況則只佔少數。
四成中風由高血壓引起
血管阻塞的最常見成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血管聯盟顧問醫生、腦神經科專科王志強醫生舉例,約三至四成中風個案均由高血壓引起,高血壓可提升四至六倍中風風險,因此中風高危人士必須嚴謹控制血壓水平。部分控制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鈣離子阻斷劑,CCB)更獲證實能減低高血壓病人中風的風險。
但由於血管硬化是逐漸形成的,身體有自我適應機制,即使血管已收窄九成,患者仍可如常生活,全無徵狀。「當脆弱的血管內膜因日漸受損而破裂,身體內的自我修補機能便會啟動,血液內的血小板便會去到傷患處堵塞裂口,引致血管內僅餘的空間迅速被堵塞,最終引致相關腦部缺氧而癱瘓該部分的功能。」
換言之,中風前的徵狀並非必然,個別患者可以全無徵兆,亦有個別患者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包括:
三成「小中風」患者30天內大中風
如文章開首提及,「小中風」患者約有三成機會於一個月內出現大中風。故一旦出現「小中風」徵狀,已表示腦血管的病變已達到危險程度,必須盡快找醫生評估,找出背後原因,並對症下藥,降低未來中風風險。
「即時的處理包括,如患者血管硬化卻沒有服藥,便需立即處方抗血小板藥物;正在服藥者,則可能需短期處方更強效的藥物。長遠則要跟進及改善血管硬化的問題,包括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至理想水平。」
「研究顯示,上壓及下壓分別下降 10mmHg 及 5mmHg,便能有效降低 40% 的中風風險,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 (Statins) 能穩定血管內膜,令積聚血管壁的硬塊變薄, 亦有助改善血管硬化問題。
而權威研究也顯示,血脂水平屬正常或只是輕微偏高的高血壓患者,在接受高血壓治療的同時,若同時服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減少患者患上中風、心臟病及死亡的風險。」而王醫生也特別提到,要預防中風,除了著手處理風險因素,包括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減重、定時運動外,還要緊記辨識中風警號的實用口訣:
中風警號 :
談 ─ 言語不清楚或語無倫次
笑 ─ 笑起來面歪
用 ─ 手腳不聽使喚
兵 ─ 出現以上其中一種或所有徵狀, 便應即時「請救兵」,送院治療。
大中風真實個案
58 歲、從事建築行業的阿耀近年不煙不酒,但體型偏肥的他,BMI 達 28.2 ,亦患有高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為 214/130mmHg。某天洗澡期間,他突感左邊身體麻痺,繼而暈倒,更因而撞傷背部。甦醒後,他的行動變得不太靈活。
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其中一條腦部血管出現嚴重阻塞,因而引致大中風,最終需安排入院接受藥物治療。在「血管年齡」檢測中,發現阿耀的血管年齡高達 81歲,比真實年齡老23年,反映血管未老先衰。
高血壓、高血脂均是加速血管老化及引致中風的高危因素。心血管聯盟召集人周振軍醫生提醒,前線家庭醫生及病人本身也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越早發現和及早診治對病情控制至關重要。
本身患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病人更應聽從家庭或專科醫生意見定時服藥和進行相關檢查,以監察和控制病情。皆因若出現病發便有機會使病情惡化及要接受手術治療,這些都為患者及他的家人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及生活上的不便。
資料來源:《健康動力》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