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男女最長壽的地方之一,男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1.7歲及87.66歲,而在未來20年,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有機會增加一倍。全球各地關注人口高齡化問題,不難發現很多年過65歲的人士積極運動,為預防及改善健康踏出一步。除了一般如晨運、散步或健身操外,不少長者視行山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有助增強體魄外,對群體社交及身心健康也有幫助。每當詢問長者有否帶備足夠的水,他們均回答:「我已帶了一樽水、我不口乾、我回程才補充等等。」
![](https://www.hkhselderly.com/wp-content/uploads/2024/12/AdobeStock_607695933-1024x683.jpeg)
究竟我們需要多少水份?
以一般情況計算,每公斤體重需要約30毫升的水份。所以,若果以50公斤為例,每天則需要約1,500毫升的水份(6杯)作為補充身體基本需要。
每天流失水份的過程包括:
- 流汗;
- 呼吸;
- 排泄(大小便)
以下情況容易導致攝取水份不足:
- 攝取量不足(如擔心需要頻繁如廁或出現失禁情況而避免飲水)
- 炎熱或潮濕天氣
- 身體狀況(如服食某些藥物有增加排尿/去水的作用、或身體功能減退如排尿困難)
- 飲食中過量攝取蛋白質類食物
當身體未能攝取足夠水份時,便會出現缺水情況。症狀可以包括:頭痛、肌肉痛、作悶、排尿減少、口乾、皮膚欠彈性、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若缺水情況加劇,有機會出現嘔吐、視力模糊、神志不清、呼吸困難、心口或肚痛、甚至昏迷。因此,個別人士(尤其是長期病患長者),應按個人所需補充水分。若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腎病的人士,須向家庭醫生諮詢有關運動時水分補充的建議。
根據衞生署資料及建議:
運動前
- 在運動前約4 小時,逐次喝約2至2.5杯(即 480 至 600 毫升)的水
運動期間
- 為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防止脫水,可每 15 至 20 分鐘喝約1/3 至1杯(即90 至 240 毫升)的水份
- 如運動時間較長或多於1小時、或在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下運動、運動屬高耐力或劇烈(例如跑馬拉松、單車或球類競賽),需每 15 至 20 分鐘喝1/3 至1杯(即90 至 240 毫升)含鈉質的運動飲品
- 雖然補充水分十分重要,但過量攝取亦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建議運動期間每小時喝不多於4杯,即約1000毫升/ 1 公升的水量
運動後
- 補充因流汗失去的水分和鈉
- 可比較運動前和後的體重差別,體重每減少0.5 公斤約相等於 500 毫升水分的流失
- 避免一次飲用大量水分,應保持續次地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一般來說,水是最佳選擇,而當配合運動習慣時,也可適當選擇運動飲品、鮮果汁、低/脫脂奶、清湯補充水分,但酒精類飲品、咖啡或濃茶則不適合。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服務)註冊營養師 陳紫敏
![房協社區及長者服務小資訊](https://www.hkhselderly.com/wp-content/uploads/2024/01/房協社區及長者服務小資訊-300x45.png)
房協轄下的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此服務由香港房屋協會提供,撰文機構及營養師僅提供內容作教育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