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老年精神病 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隨著社會越來越著重健康教育,大眾對身體疾病有了更多的認識和關注,可是對於精神與情緒上的健康,卻相對難以掌握。所謂病向淺中醫,我們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精神醫學系臨床副教授陳偉智醫生作出講解,使大家更懂得如何關心自己及親友的心理健康。


從老年精神病學的角度出發,長者最常面對哪些精神或情緒上的問題?

陳醫生表示,長者在精神健康方面最常遇上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年輕 / 成年人士及長者同樣會遇上的精神健康問題,例如是抑鬱症、焦慮症等較常見的情緒病,又或是病情較嚴重及相對個案較少的思覺失調症等。然而,出現於年輕 / 成年人士與長者身上的病徵和切合他們的治療方案,是有所分別的。

相對於長者,年輕 / 成年患者本身較容易掌握「負面情緒」、「情緒低落」、焦慮或抑鬱等概念,從而較主動尋求相關協助或資訊。至於年長患者,他們一般較少留意自己的情緒問題,而較著重於自己身體或肢體上的毛病,如頭部、腰部、肺部等等。

至於第二類常見的長者精神健康問題,是一般年輕 / 成年人士不會遇上的,例如認知障礙症,此病的一大高危因素是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及家人均有「年紀大,一定機器壞」的固有想法,容易忽略或延誤了求醫的需要,有機會影響病情。

陳醫生指出,認知障礙症本身是個複雜的疾病,既有機會影響記憶力、語言能力及判斷力之餘,在許多患者身上亦會出現一種或以上的「行為和心理症狀」,如幻覺、妄想、躁動或睡眠問題等,因此精神科、老人科、腦內科及家庭醫學均會處理認知障礙症的個案;當有需要時,各個專科的醫生會因應患者身體狀況而互相轉介。

相比起身體疾病,長者的精神病患是否較常被忽略?

的而且確,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病徵之認識,會較身體健康的病徵貧乏,有機會誤以為不開心的情緒是平常事,從而掉以輕心。陳醫生分享,以往曾有許多認知障礙症長者的個案,患者已到了較為嚴重的階段才求診,例如他們已無法辨認家人的樣貌,又或情緒已變得極為低落、長期拒絕外出,甚至失去生存意欲等等。

不過相比十多年前,現今市民普遍對精神病患已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這有賴於近年許多政府 / 非政府機構,在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下工夫,讓大眾能夠更早認識情緒上的問題。

大家可怎樣察覺到身邊長者或出現了精神病患?

關於不同的精神情緒病患,病徵都不盡相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而作為普羅大眾亦難以清楚分辨得到。陳醫生提出,大家可多留意家中長者或鄰舍有否情緒上的劇變,無緣無故變得十分情緒低落、焦慮或緊張,跟過往的性格截然不同。

此外,亦要多留意身邊長者有否出現記憶轉差的情況,還有日常生活開始出現困難,例如無法處理家務或較複雜的財務、容易迷路、不願意參加朋友聚會等,又或是情緒波動、對自己或他人出現暴力行為等,這些都有可能是精神情緒病患的徵狀,因此宜著手尋求家庭醫生的意見,有需要時會再作相關專科的轉介。

有一點大家需要注意:當長者前往求診時,家人或照顧者(如家傭)必須陪同前往,因為他們所能提供的資料極之珍貴,它們往往是長者本人並不會主動跟醫生披露的資訊,例如他常常出現罵人的行為等。

怎樣分辨老年「思覺失調」與「認知障礙症」?

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機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等情況,而少部分認知障礙症的患者,亦同樣會出現這些問題,那究竟兩者可怎樣區分?從醫學角度來說,會了解是哪方面的問題先出現。舉例說,患者是先遇到記憶及認知能力轉差的情況,然後才開始出現妄想與幻覺等問題;還是先出現的是妄想與幻覺?此外,亦會視乎患者哪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

還有就是需要了解患者過往的病歷,例如在他年輕的時候,是否已出現思覺失調的病徵?因為一般而言,思覺失調的發病年齡會較早,像是20 – 30 歲的階段。若果患者過去並沒有思覺失調的病歷,而是到了年紀漸大才開始記憶力下降,並常常懷疑別人偷自己的財物,那麼他便有更大機會是屬於認知障礙症。正如前面提到,詢問患者家人或照顧者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過程需要「旁敲側擊」,來自他們日常生活觀察所得的資訊,對於斷症有很大幫助。

坊間目前有哪些協助「隱蔽長者」的服務和資源?

由於「隱蔽長者」沒有家庭的支援,亦沒有正常社交生活,因此在一般的社區資源網絡並無法與這群長者有所聯繫。此外,他們或會有較嚴重的身體疾病,如慢性肺阻塞或中風,並不方便外出,即使他們知道坊間有長者中心都難以前往求助。

可幸的是,政府於全港各區的「長者地區中心」或「長者鄰舍中心」設有外展服務,他們會嘗試接觸隱蔽或獨居長者,主動致電他們提供支援或上門探訪、為他們安排合適的社福服務如陪診或情緒輔導等。

陳醫生建議,若大家發現鄰舍中出現隱蔽長者,首先可由自己出發關懷對方、伸出援手。此外,亦可到附近的長者地區中心或長者鄰舍中心,通知相關職員,他們會嘗試接觸這些長者。另外,社會上許多非政府機構亦有為長者提供社區支援網絡,大家可善用這些資源,讓有需要的長者一步步走出困局。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院舍增添樂齡科技 可訓練長者認知穩定情緒

隨著科技發達及人口老齡化,樂齡科技應運而生。不少企業根據長者日常生活需要研發創科產品,以期望可幫助長者增加復康果效及保持與社會的聯繫,提升他們的自理能力及減輕照顧者的壓力。現在就由房協雋康天地高級經理(長者服務)譚慧明及經理(長者服務)鄭慧嫻為大家講解一下。

樂齡科技在長者服務單位之間普及嗎?較常應用的有哪些產品?

坊間的長者日間中心和復康中心及院舍,也普遍使用樂齡科技。現階段來說,較常用的產品多數為訓練長者認知能力、鼓勵他們做運動,甚至是促進社交互動的遊戲。無論是治療性、教育性、娛樂性,樂齡科技產品均能應用。

院舍最近有添置新的樂齡科技產品嗎?

在防疫和感染控制方面,我們有UV自潔門柄、微閃電空氣消毒機、NCCO空氣消毒機及霧化消毒機械人。在復康中心方面,我們有輔助工具可以協助長者站立和步行、「律動健康機」可以改善長者的身體機能及活動能力。

在認知方面,由淺入深的樂齡科技產品我們都有。首先,「激發復康訓練」是一個內置遊戲的平板電腦,主要是訓練手眼協調及腳的活動能力。遊戲透過圖像、動畫和顏色組成,用家需要拍兩個感應器。對於不懂操作輕觸式平板電腦的長者來說,這種遊戲比較容易簡單。

腦有記」則適用於並非認知障礙症但有些少記憶問題,需要現實導向或懷緬治療的長者。它也是一個內置遊戲的平板電腦,遊戲語言為中文字,配音為廣東話。而且主題較為地道,例如:去街市買菜、去茶樓飲茶、寫自動書法模式等等,趣味性十足。對於有智能手機的長者,基本上都能操作輕觸式平板電腦。即使未試過輕觸式的長者,經過同事的教導後,慢慢掌握到用法。雋康天地日間照護中心亦借出一些平板電腦,即使長者在家中都可以自行進行遊戲訓練。

此外,「陪伴機械人」會眨眼、發出叫聲。根據我們的觀察,「陪伴機械人」對認知障礙症、甚至晚期的患者作用很明顯,當患者見到機械人已經即時笑逐顏開,覺得能與它交流。有時候患者會出現情緒問題、抗拒吃飯、或者出現遊走情況,只要將「陪伴機械人」放在桌面上,患者望見機械人便不會發脾氣,慢慢坐下來跟它互動,譬如餵奶、掃風、聊天。大約10分鐘後,患者可以穩定下來。

我們已有不少成功個案,曾將機械人借給患者在家中使用,反應同樣正面。有家屬分享用後感,當傭人在忙時,機械人可以陪伴長者。



當初為甚麼會考慮這些產品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長者日常有不同需要,但一般傳統的運動和遊戲比較沉悶,重覆性居多。相對上著重互動及畫面豐富的樂齡科技產品,長者會有新鮮感,更加投入訓練,效果自然更顯著。其次,價錢方面都要考慮清楚。由於樂齡科技產品眾多,款式轉換得快,需要考慮使用頻率。如果是陪伴機械人,則要考慮其像真度。對於香港本地的長者,亞洲人的臉孔會較為熟悉。

在院舍的環境應用這些產品時,效果符合你的預期嗎?對院友或院舍職員有幫助嗎?

在感染控制方面,消毒裝置例如霧化消毒機械人,一整天運作可以減少同事不斷清潔的工作,服務使用者亦無需擔心環境的衛生問題。

樂齡科技的遊戲增加了長者健腦及認知訓練的選擇,不再只局限於下棋或圖卡,亦可以減少同事活動前的製作時間,根據不同認知程度靈活分配健腦遊戲,更有效率。而且,這些產品有記錄以往做過遊戲訓練的成績,可以對應長者的改善程度,針對較弱的一方多做相關需要提升的訓練。

在選用這些樂齡科技產品時,服務單位較常遇到甚麼困難或挑戰?

樂齡科技產品的價格越來越高,對於需要自掏腰包的自負盈虧機構來說,昂貴的產品可能實際上並非物有所值。而且,樂齡科技產品種類五花八門、眼花撩亂,產品標榜的功能是否符合長者需要也是挑戰其一。這很視乎同事的經驗,既要足夠了解長者的需求,亦要對產品有一定的認識,知道到底該產品是否真正有效。

另外,揀選樂齡科技產品時亦要顧及前線同事的工作。我們需要提供培訓及示範,讓同事掌握如何使用這些產品。以雋康天地日間照護中心為例,大部分護理員對樂齡科技產品仍然陌生,因此要考慮到使用產品的簡易程度,讓同事理解到如何操作。再者,每位長者的認知程度各異,正如上述所說樂齡科技產品種類繁多,是否適合我們的長者,能否達到我們的目標呢?

我們在揀選過程中學習到原來有很多細節需要留意,未必每位長者都適用,以及需要考慮購買樂齡科技產品的開支是否用得其所。

有沒有㇐些適合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可以推介給老友記?

在家居使用的樂齡科技產品多數以防跌為主,因為長者跌倒是常見的家居意外。很多社福機構推薦防滑防跌倒的裝置給獨居長者或兩老,加裝扶手調校升降角度的座廁,購買合適的床欄,減少跌倒的風險。另外,亦有裝置提醒出門時要帶備的物件及提示未關上水喉或煤氣爐等,以增加家居安全的程度。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問題

由於缺乏認識,不少人或會覺得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教人摸不著頭腦,不過只要大家多關心、多去了解,便會明白背後的種種原因。現在就由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為大家揭開神秘的面紗,跟大家講解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何常見的行為問題,並給予照顧者一些實用的照顧小貼士。

日常生活中,認知障礙症患者有哪些常見行為問題?

發脾氣:容易發脾氣,情緒不穩定,或會大吵大鬧,不願聆聽別人的說話。每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個案都不盡相同,也有個別患者在日落之後,情緒會特別容易波動,醫學上稱之為「日落症候群」。

遊走:認知障礙症患者喜歡遊走、四處踱步,更有機會趁家人或照顧者一不留神,偷偷離開家門到街上遊走。

重覆的行為:喜歡重覆說話 ,例如不斷嚷著要上街,又或是重覆發問相同的問題、提出相同的要求等。如即使已剛剛吃過午飯,仍是會不斷要求吃飯。

暴力傾向: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有暴力傾向,甚至會出手打人。

危險的行為: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個案,長者已失去理智,例如他們會胡亂掉東西出窗外,這時候家人便需要加倍注意。

關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背後可有什麼原因

由於認知功能的缺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語言及表達能力會出現問題,他們不懂得如何好好表達心中所想。另外他們的心理狀況很脆弱,充滿著不安全感與惶恐卻不曉得如何表達,於是他們或會採用大吵大鬧或發脾氣的方式,將心中的情感宣洩出來

有什麼「小貼士」給照顧者,助他們紓援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問題

 

小貼士一:
照顧者或家人可嘗試去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某些行為問題的「前因」——究竟有什麼事物觸發他們?會否有一個特定的模式?例如是,會否每當遇上某些特定情況,長者接下來便會大吵大鬧?若果好幾次都是出現同樣的情況,我們作為職業治療師便會跟其家人一起探討,看看日後當又再面對相同的情況時可怎樣處理,又或是如何避免讓患者面對相同的情況。

小貼士二:
認知障礙症患者容易出現遊走的問題,可考慮為他們戴上刻有其名字的手鍊,日常並在他們的銀包或手袋中,放進寫有他們名字及家人電話的字條。如此,當患者一旦迷路走失了,可易於協助聯絡其家人,以保長者的人身安全。

小貼士三:
日常在家,照顧者要時刻當心別讓長者有機會偷偷獨自溜走外出,免生意外;可是當他們在家裡忙著時,實在難免分身不暇。家人可考慮安裝一些簡單防遊走智能裝置。

小貼士四: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或會胡說約了朋友要離家外出。這時候,照顧者切勿跟他們爭吵、又或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照顧者可嘗試平心靜氣地轉移一下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改為留意其他的事物。

你工作上曾遇過怎樣的行為問題例子

例子一:
有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每當遇上電視機的聲浪過大時,他便會很不安。於是我建議其家人在家居環境方面注意一下,盡量讓長者能夠在一個較寧靜的家居環境中生活。一般而言,若家中有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環境保持寧靜會比較理想,而且家居佈置以簡潔為主,以避免讓患者感到眼花繚亂,這樣可有助穩定其情緒。

例子二:
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十分抗拒洗澡。每當有人要求患者洗澡,長者便會變得煩躁、容易鬧情緒,因洗澡的過程令他們內心很不安—— 一方面是基於他們本身沒有能力獨自處理洗澡的整個複雜過程,同時他們心裡亦不喜歡依賴別人的幫助,再加上他們並不慣在別人面前脫掉衣服;可是,患者並沒有能力將這些感受好好表達出來,縱然其實他們內心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每當別人要求他們洗澡時,他們便會大發雷霆,藉以讓情緒發洩出來。他們對自己處理不來的事情感到不安,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抗拒他人。

例子三:
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晚上情緒高漲的問題,他們日夜的作息時間不協調、不定時。由於患者晚上睡得不好,到了日間當其他人都在活動時,他們卻常常在睡。要處理這個問題,家人或照顧者可於日間多給予他們不同的活動,防止他們日間在睡而晚上卻不願去睡,繼而騷擾到鄰居或院友。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