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康天地護理安老院 (又稱雋康頤庭) 合共3層,佔地4,800平方米,提供共54間房間、包括單人房、二人及五人房間。另設寬敞休憩及活動空間,讓長者享受「自主 ‧ 尊嚴 ‧ 豐盛」的生活。
雋康頤庭
分享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徐小明(小明哥)從童年開始踏足娛樂圈,穿梭影視、舞台、歌唱、導演、監製、行政等不同範疇。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不可分割。
**活動將以網上直播形式進行。無需報名,活動開始時登入房協長者通Facebook專頁便可收看!**
今次「存保樂無憂」免費講座,由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簡介「存保計劃」的運作;以輕鬆互動的方式,深入淺出講解存款保障計劃的運作及保障範圍。透過互動遊戲和生活化例子,輕鬆了解存款保障計劃的特點。出席實體講座人士可獲贈紀念品,立即報名參加!
實體講座名額有限,先到先得!立即免費報名:
最新
傳統賀年食品增添節日喜慶氣氛,而且美味可口,但高脂高糖的食品一般熱量高,營養低,容易增加體內脂肪,以至心血管疾病風險或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風險。而長期攝取過量鈉質,也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對於本身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士,這類食品絕對會影響病情控制,長遠有機會令病情惡化。以下想分享一下,選購或製作不同賀年食品時有什麼可以留意,避免過「肥」年。
賀年糕點—咸糕點
留意鹹糕點如蘿蔔糕、芋頭糕等本身多含臘肉、臘腸等高脂又高鈉的食材。而市面預製的糕點一般都調味偏重,鈉質相對較高。若進食時再點醬汁,鈉攝取容易超標。
世衛建議每人每日應攝取不多於2000毫克鈉質(相當於1平茶匙鹽的鈉含量)。而以2000千卡膳食計算,建議每日攝取不多於60克脂肪(即約12茶匙油)和50克糖(即約10茶匙糖)。進食大概以下兩片大小(共約100克)的煎蘿蔔糕或芋頭糕,就會攝取到約500毫克的鈉質(未計醬汁)和5-7.5克脂肪(約1-1.5茶匙油)。
賀年糕點—甜糕點
而甜糕點如年糕和馬蹄糕,糖含量相當高。只要吃以下兩片大小(共約100克)的甜糕點就攝取到約20-30克糖(佔全日上限50-60%)。而用到椰汁的年糕,或以煎的方式烹調脂肪相對會較高。
油器
根㯫食安中心資料,笑口棗4粒(共約50克)或煎堆1個(約100克)就可高達3茶匙油。而食安中心曾發現一款煎堆的糖相當高,食一個(含57克糖)就超出一日上限。而一款牛耳的鈉質高達每100克中有7800毫克鈉質(接近一日上限4 倍),一款蛋散每100克含超過4600毫克(起過一日上限的2倍)。
建議:
- 自製糕點
- 以便控制材料份量,以大量乾瑤柱、蝦米和冬菇及香料代替鹽或味精。
- 以瘦肉如瘦叉燒代替臘腸和臘肉。
- 減少椰汁,改用乾果如提子及紅棗或代糖等代替片糖。
- 用蒸、焗或微波爐翻熱的方法去煮或翻熱糕點。想外層香脆一點,可以用牛油紙鋪在煎鑊上,再將糕點放上牛油紙上烘煎。
- 減少額外用醬汁伴糕點。
- 如必要購買預製糕點,應詳閱營養標籤,盡選擇較低糖、低脂和低鈉的產品。
- 可於正餐以蒸蘿蔔糕或芋頭糕,代替原本的白飯量,以盡量減少額外熱量攝取。兩片以上大小的蒸蘿蔔糕或芋頭糕(共約100克)大概等於1/3碗飯加1茶匙油。不過要留意,坊間不同製作方法的蘿蔔糕及芋頭糕會含有不同分量的油份。
- 選擇較低脂又香脆的小食代替油器,如不經油炸的米餅、米通等、芋頭片、蓮藕片、秋葵脆條。
- 小食、甜點等都是均衡飲食以外的食物,不宜多吃。
疫情未穩,未知會否影響各戶拜年活動。不過,無論有否親友光臨拜年,有些朋友或會覺得,家中也要放一個全盒才夠氣氛。值得留意一下的是傳統瓜子如紅、白、黑瓜子都經調味,或一些加鹽的果仁鈉質相對較高。另外,須控制體重人士應留意,瓜子和果仁本身脂肪較高,多吃也容易致體重上升。
建議:
- 揀無添加糖的乾果代替糖果(一湯匙乾果可代一份水果,但不建議全用乾果代替水果)。
- 揀原味代替已調味的果仁或瓜子。
- 留意份量,以下份量含一茶匙的脂肪:4湯匙瓜子(連殼)、6粒腰果或杏仁、4-5粒合桃、12粒開心果、10粒花生。
一年一次唔緊要?
一年中的喜慶或節日如聖誕、新年、端午、中秋、親友家人和自己的生日等,其實都是一年一次,但加起來可能平均每個月都不下一次,若果每次慶祝以及平時都沒有節制飲食,長年累月對健康的影響可大可小。
撰文:香港中文大學營養研究中心 註冊營養師唐梓峯
香港是全球男女最長壽的地方之一,男女性的平均壽命分別為81.7歲及87.66歲,而在未來20年,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有機會增加一倍。全球各地關注人口高齡化問題,不難發現很多年過65歲的人士積極運動,為預防及改善健康踏出一步。除了一般如晨運、散步或健身操外,不少長者視行山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除有助增強體魄外,對群體社交及身心健康也有幫助。每當詢問長者有否帶備足夠的水,他們均回答:「我已帶了一樽水、我不口乾、我回程才補充等等。」
究竟我們需要多少水份?
以一般情況計算,每公斤體重需要約30毫升的水份。所以,若果以50公斤為例,每天則需要約1,500毫升的水份(6杯)作為補充身體基本需要。
每天流失水份的過程包括:
- 流汗;
- 呼吸;
- 排泄(大小便)
以下情況容易導致攝取水份不足:
- 攝取量不足(如擔心需要頻繁如廁或出現失禁情況而避免飲水)
- 炎熱或潮濕天氣
- 身體狀況(如服食某些藥物有增加排尿/去水的作用、或身體功能減退如排尿困難)
- 飲食中過量攝取蛋白質類食物
當身體未能攝取足夠水份時,便會出現缺水情況。症狀可以包括:頭痛、肌肉痛、作悶、排尿減少、口乾、皮膚欠彈性、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若缺水情況加劇,有機會出現嘔吐、視力模糊、神志不清、呼吸困難、心口或肚痛、甚至昏迷。因此,個別人士(尤其是長期病患長者),應按個人所需補充水分。若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或腎病的人士,須向家庭醫生諮詢有關運動時水分補充的建議。
根據衞生署資料及建議:
運動前
- 在運動前約4 小時,逐次喝約2至2.5杯(即 480 至 600 毫升)的水
運動期間
- 為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防止脫水,可每 15 至 20 分鐘喝約1/3 至1杯(即90 至 240 毫升)的水份
- 如運動時間較長或多於1小時、或在炎熱和潮濕的環境下運動、運動屬高耐力或劇烈(例如跑馬拉松、單車或球類競賽),需每 15 至 20 分鐘喝1/3 至1杯(即90 至 240 毫升)含鈉質的運動飲品
- 雖然補充水分十分重要,但過量攝取亦對身體有負面影響。建議運動期間每小時喝不多於4杯,即約1000毫升/ 1 公升的水量
運動後
- 補充因流汗失去的水分和鈉
- 可比較運動前和後的體重差別,體重每減少0.5 公斤約相等於 500 毫升水分的流失
- 避免一次飲用大量水分,應保持續次地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一般來說,水是最佳選擇,而當配合運動習慣時,也可適當選擇運動飲品、鮮果汁、低/脫脂奶、清湯補充水分,但酒精類飲品、咖啡或濃茶則不適合。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社區營養服務)註冊營養師 陳紫敏
房協轄下的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此服務由香港房屋協會提供,撰文機構及營養師僅提供內容作教育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