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療助你跟膝痛說再見

不少長者有膝蓋痛的情況,上落樓梯,甚至平地走路都有困難,影響日常生活。現在由房協護理安老院「安頤閣」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為大家講解膝蓋痛的原因及治療方法。

長者膝蓋痛的主因是甚麼?哪些人更易出現膝蓋痛呢?

主要是因為身體老化,造成膝關節退化,繼而引起痛症。由於日常生活中,很多動作都需要下肢來支撐著全身體重,而往往膝關節是主要承重的關節;膝關節同時是活動關節,有很多時候要活動,所以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中的軟骨容易被磨損,造成骨碰骨的情況,引發膝蓋痛。

膝關節痛的風險因素包括:

  • 超重或肥胖,較高的體重會為膝關節帶來更多負荷
  • 身體穩定性低,例如十字韌帶曾經受傷
  • 經常站立或蹲下,例如長期從事清潔或維修等工作

膝蓋痛可以透過甚麼檢查了解病因?有甚麼是常用的止痛方法?

患者可以找普通科醫生、骨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作詳細檢查。檢查會針對肌肉及關節,主要觀察膝蓋的移動,以及移動時有否發出聲響等。醫生或治療師稍後可能建議患者作進一步的檢查,例如X光(觀察骨頭有否退化)或磁力共振(檢查軟骨及韌帶的狀況)去判斷痛症的原因。

止痛方面,醫生一般會先處方一至兩星期的消炎止痛藥,再安排超聲波或其他儀器的物理治療,來幫助復原及止痛。另外,患者亦可遵循醫生或治療師的指示,自行熱敷或冷敷患處,並以運動訓練腿部肌肉,因為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偏弱時,壓力容易大幅加諸於膝關節上。推拿、針灸或按摩也是一部分人常用的止痛方法。

萬一遇上膝痛,在物理治療方面,可以怎樣處理?

首先物理治療師會為患者作檢查。如果膝痛的病因是肌肉緊繃或拉傷,治療師會利用儀器,例如超聲波或衝擊波,幫助放鬆肌肉,從而處理膝痛。當膝痛的原因是結構上的問題,如軟骨磨損,情況嚴重時需要接受換膝關節手術。但於公立醫院輪候換膝關節手術的時間一般需時數年,等候期間,患者可進行物理治療以舒緩痛楚,物理治療師也會指導患者做適當的運動,協助治療。

生活習慣上,可以怎樣幫助預防及治療膝痛?

長者在日常生活中可注意以下重點,以幫助預防及治療膝痛:

  • 避免膝關節長時間大幅度彎曲,像是蹲下或跪著。因為這些動作會給予膝蓋很大的壓力,建議不要持續五分鐘
  • 如需運動,建議長者採用平地行走,代替上落樓梯,這類動作對膝關節都會帶來耗損
  • 避免攜帶過重物件,因為重物加上自身體重會為膝關節帶來沉重的負擔

保健食品,例如葡萄糖胺,可以幫助減少膝蓋痛的情況嗎?

有研究顯示,葡萄糖胺等的保健食品是有助修復軟骨,而有部分患者透過服用葡萄糖胺,有效改善膝蓋痛。可是保健食品不是藥物,止痛效果因人而異,視乎膝關節痛症的原因、程度及其他因素,建議患者服用前可先諮詢醫生或治療師。

在安老院舍中,有什麼活動幫助長者預防或處理膝痛?

以房協護理安老院「安頤閣」及「喜頤閣」為例,我們會為院友安排合適的運動班,如拉筋和腿部運動,預防膝痛。我們也有駐院的物理治療師,如有需要,可為院友快速安排相應的物理治療,以處理痛症。日常中,如發現院友擺出不良姿勢,當然會開聲提醒,減低任何膝關節受傷或惡化的機會。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的物理治療服務: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物理治療多管齊下紓緩痛症

隨著身體老化,老友記容易腰痠背痛,如果你問老友記:「身體哪兒痛?」他們一般答不上來,只會說:「成身都痛!」痛症是長者常見的長期健康問題,究竟他們可以如何紓緩痛症,以減低痛症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不如由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為大家講解物理治療可以如何多管齊下,處理長者常見的痛症。

什麼是痛症?痛症主要分為甚麼類型?

痛症主要分為兩類:即「急性痛症」及「長期痛症」。而老友記通常面對長期痛症,因為他們因勞損退化而出現的疼痛症狀,不能完全被消除。

如果痛症持續三個月或以上,醫學上就會界定為長期痛症。至於急性痛症,一般指受因受傷而出現的痛症,如運動時拉斷十字韌帶、因跌倒而出現骨折等,通常一段時間後就會痊癒。不過對老友記而言,急性痛症容易發展成長期痛症。

長期痛症對老友記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主要視乎老友記勞損退化的程度及個人對痛楚的感覺。如果他們勞損退化的程度較嚴重,痛楚亦會較高,有機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行唔得遠」、「行唔得耐」,甚至舉手亦痛,就會影響他們的自理能力及活動能力,久而久之,更會影響心情及社交活動,甚至有機會引發情緒問題如抑鬱症

什麼情況下需要求診?

由於長期痛症不會因時間而逆轉,部分老友記可能會經常覺得「好唔舒服」,他們只好學習與痛症相處。但如果身體突然痛得很不尋常,或痛楚突然大增,如老友記平時走路30分鐘才會累,但現在走10分鐘就會累,就要考慮求診。我們通常會建議長者先休息7天,如果7天後情況無改善,就要處理,如接受物理治療或諮詢醫生的意見。

因應長期痛症,物理治療師可以如何處理?

物理治療主要針對處理骨骼系統如關節、骨頭及肌肉等,治療主要分為三類:

  1. 儀器治療:包括干擾波電療、磁力治療、熱敷及超聲波治療等
  2. 手法治療:用以放鬆肌肉及舒整關節
  3. 做運動:用以保持應有的活動幅度,肌肉柔軟度及強化肌肉

我們通常會多管齊下,因應老友記的情況及需要去決定治療方案。

痛症治療一般為期多久? 家人在治療期間,可以怎樣配合?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由於退化不會逆轉,所以痛症治療未必有完結的一天。我們通常會把痛楚分為十級(十級為最高),如果老友記是「三分痛」或以下,就會建議他們透過調整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痛楚加劇。

家人的配合及支持非常重要,例如家人可分擔家務,或避免老友記過份操勞。如果老友記並非太嚴重,家人亦可鼓勵他們做適當運動,以免肌肉愈來愈弱,變相加劇痛楚。

如果是住院舍的老友記,他們可以接受相關的痛症治療服務嗎?

不少院舍的老友記都有長期痛症,如果老友記願意及適合,駐院物理治療師會針對他們的情況出評估,並建議相關的治療方案。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的物理治療服務: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添置扶手及便椅 長者住得安全又安心

浴室是家居意外的黑點, 隨著年齡漸長,長者下肢肌力不足,加上浴室地面濕滑,長者稍不留神,容易跌倒。要住得安全又安心,長者就要考慮在浴室安裝扶手,或使用其他輔助用品如便椅,以減低發生家居意外的機會。不如我們由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為大家講解一下選用扶手及便椅的小貼士!

扶手篇

照顧者應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需要使用扶手?

很多我接觸的個案,都是因為長者住院後,身體功能未能回復正常,又或是長者的身體狀況,因疾病而變差。這時候,家居安裝扶手,對長者非常重要。長者家居的活動範圍,如浴室、客廳、房間等,皆可安裝扶手,而當中又以浴室最為普遍,因為長者在洗澡時,地方濕滑,空間大多狹窄,未必能放下一張座椅,長者出入活動及穿衣服時,都需要扶手借力。


扶手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物料主要是什麼?

扶手有不同種類,除了基本型號外,亦有U型座地式,建議長者若需安裝扶手,可尋求職業治療師的協助。我們會根據長者的身高及四周環境作出評估,再建議扶手安裝的位置及高度等。市面上大部份扶手都以不銹鋼製造,部分更加上白色塗層或防滑紋以供選擇。

照顧者在選扶手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照顧者需要留意安裝扶手的位置,包括考慮長者雙手可以活動觸碰的範圍,以及功能學上可以給長者借力的位置。假若把扶手安裝在不適當的地方,會令長者無法借力,亦影響扶手的輔助能力。另外照顧者在安裝前,亦要考慮牆壁的情況,例如牆身有沒有隱藏的水管或電線,因此我們的評估非常重要。

浴室本身有毛巾架,可否用毛巾架代替扶手?

一些長者或會貪一時方便,認為使用毛巾架即可,但一般毛巾架承受力較低。此外,部分長者亦會借用洗面盤作支撐,以致洗手盆的牆身因長時間借力而出現裂縫,令洗手盆亦有下跌的潛在風險。

便椅篇

照顧者應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需要使用便椅?

長者是否需要使用便椅,是根據長者的活動能力及肌力而決定,包括:

  • 長者四肢是否活動自如?
  • 長者是否可以安全步行到洗手間?
  • 長者是否可以安全地坐上廁所?
  • 長者可否控制肌力蹲下?
  • 長者如廁後站立是否感到吃力?

職業治療師會根據評估結果而作出建議。

便椅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設計有什麼特色?

便椅一般可分為兩類,即有輪及無輪便椅。無輪便椅可長放床邊,方便長者上廁所,有輪便椅則可方便推行或置於廁所上,但需要注意規格是否適合放到坐廁上。另外市面上亦有便廁沐浴椅,集沐浴掎及便椅於一身。一般便椅兩邊都有扶手,方便長者借力坐下及起身。

便廁沐浴椅是否較便椅更好?

便廁沐浴椅一般是有輪設計,部分亦備有後傾功能,適合較弱長者使用,方便照顧者為長者沖涼及洗頭。便廁沐浴椅因為安全性更高,長者既可全身躺下,又適合在潮濕的環境下安全使用,因此較一般便椅昂貴。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5

中心早前舉辦了「退化性膝關節炎」網上講座,由職業治療師講解保護關節的十大原則,並介紹相關的輔助工具及家居設計,例如槓桿式水龍頭及門柄、開瓶器、輕觸式開關等,以協助長者應付日常生活所需,並避免關節出現永久性變形。

保護關節十大原則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長者都備受關節退化引致的痛症所困擾,因此保護關節至為重要。中心職業治療師表示,保護關節主要有以下十大原則:

1. 避免會加速關節變形的動作

2.  盡量使用大關節,並將重量分到較強的關節

3.  避免關節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

4.  避免過份屈曲或伸展關節

5.  避免突然或太快扭曲關節的動作

6.  注意工作及休息的平衡

7.  保持理想體重

8.  留意及正視痛楚

9.  使用輔助器具

10. 保持正確姿勢

她以避免加速關節變形為例,指出我們很多日常生活的抓握動作,例如扭毛巾、開球形水龍頭、以球形門柄開門、開樽蓋等,都會加速手指關節變形,引致手腕或手指彎曲。因此她建議改用較薄及較細小的毛巾,避免扭樽蓋的動作,並可考慮改裝家居,如把水龍頭及門柄更換成槓桿式等。

用大而有力的關節

中心職業治療師亦指出,長者亦應盡量使用較大及有力的關節,或使用小工具,譬如手提重物,除了善用手推車外,亦可考慮使用背囊載物。又如用水杯飲水,最好選杯耳較大的水杯,讓四隻手指可以同時伸入杯耳,減輕手關節的壓力。

她又為長者介紹不同生活範疇的輔助器具:

身體護理

為減少抓握動作,長者應使用粗柄工具,如加入膠套令牙刷及梳子的手柄變粗,增加抓握面積,或使用電動牙刷或長柄梳。至於剪指甲,則可把指甲鉗固定於枱面,並以手掌按壓動作代替指頭用力。

穿衣

為免經常屈曲及伸展關節,可使用長柄的輔助器具,如長柄鞋抽、長柄扣鈕及穿襪器。若長者關節不靈活或手關節變形,指頭處理不到精細動作,令穿衣變得困難,則可考慮改裝衣服,以魔術貼取代鈕扣。

煮食

長者應善用開瓶器,開瓶器通常以矽膠製成並加有坑紋,可減省開瓶蓋時所需的指力及手握力。另外亦可考慮電動開罐器,只需將開罐器置於罐頭頂部,按掣啟動後,開罐器會自動沿著罐邊打開罐頭。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助行器具類型

隨著年紀漸長,身體機能退化是正常現象。老化過程會造成下肢肌力變弱、平衡力變差,令長者更容易跌倒。因此,長者需要使用助行器具去彌補平衡力不足,增加支撐面積以減低跌倒機會。同時,助行器具有警示作用,預防被途人撞倒。當旁人看到拄著拐杖的老人家,自然而然會提高警覺。此外,助行器具亦能增加長者的活動耐力,繼而增強信心。現在就由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葉靈進為大家講解一下。

坊間的助行器具五花八門,大致可分為哪些類別?

市面上助行器具的種類繁多,在香港比較常見的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別,分別是拐杖(士的)、四腳拐杖(四腳叉)、助行架及有輪助行架。

第一類 – 拐杖(士的),主要適合平衡力開始減弱的長者,肌肉仍然有力,暫時未需要太多支撐。由於拐杖本身可承受的重量不多,最主要功能增加一個身體的支撐點,提升身體平衡。所以大部分開始體弱的長者,可以先考慮使用拐杖。

第二類 – 四腳拐杖(四腳叉),主要適合平衡力差、下肢肌力較弱的長者,連使用拐杖都不足以安全地支撐,或者已經開始有滑倒的跡象。因為四腳拐杖的底架較大,所以相對的支撐點以及面積會相比起拐杖更加大,可以承受的重量更多。因此,如果長者使用拐杖都開始感到吃力,建議可考慮升級轉用四腳拐杖。

第三類 – 助行架,主要適合平衡力差、下肢肌力弱,甚至用四腳拐杖單手支撐都有困難的長者。助行架的概念與長者在家利用雙手扶著傢俱相似,所以支撐面和可承受的重量會相對再增加,令長者更容易在室內或室外步行。若長者無法安全地使用四腳拐杖,建議可考慮轉用助行架。

第四類 – 有輪助行架,主要適合平衡力差、上肢較弱的長者,上肢肌力不足夠提起助行架,或外出時對重複提起的動作容易感到疲倦。因為有輪助行架能轉動,省卻了提起的步驟,長遠來說對上肢的負擔不大。所以大部分上肢較弱的長者,可以使用有輪助行架。

整體來說,長者可以根據其身體狀況而循序漸進地選擇助行器具。

對於一般普羅大眾,怎樣為家中老友記挑選適合他們的助行器具,從而改善日常生活

首先,建議先向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查詢及評估,因為揀選的實際考量較為複雜。既要按照長者自身的能力、病理和居家環境選擇之外,亦需要考慮長者的個人喜好。即使治療師或家人經過多方面考量,代替長者挑選好適合其使用的助行器具,若果長者認為不合心意,他們未必會願意使用助行器具。因此,個人喜好也是最後必須考量的因素。

一般而言,拐杖已能配合大部分老友記所需, 他們的身體狀況處於正常老化過程,例如平衡力減弱或肌小症。在物料方面,大致上都是鋁合金或碳纖,兩者均屬輕身(250至350克)。在高度方面,最好選擇可以按照個人身高調校高低的拐杖,並且符合其身高的範圍,即是指調校到最低尺寸時長者的身高仍然適合使用,不會過分偏高。

至於底部的防滑膠墊,要留意坑紋的深度及圓形的闊度,但肉眼難以判斷,可以先試驗一下是否牢固。由於每位長者的使用習慣和頻率不一,間接影響防滑膠墊的磨蝕速度,不妨添置多一套備用。

一旦長者有轉換其他助行器具的想法,建議先諮詢物理治療師或職業治療師。

每個使用者的身高、身體狀況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怎樣才是握助行器具的正確姿勢

一般情況下通常長者垂低手時手柄與手腕位置成一直線便可,而拐杖和四腳叉會有些需要再留意的地方。

多數拐杖皆是T形把手,手柄較短的部分向前、較長的向後,食指和拇指放在前方,其餘三隻手指放在後方。

舊式四腳叉(梯形底座)較闊的部分向自己,而比較窄的部分向外。

拐杖最基本擺放的位置為健肢,步行時患肢與拐杖同時跨出,維持三角形架式。不但能幫助患肢承受重量,還能避免拐杖會碰撞到患處,起到保護患肢的作用。

以你的工作經驗,有哪些常見的助行器不恰當用法,可以提醒一下大家

最常見會錯誤使用的是拐杖,不少老友記會將拐杖前後調轉使用。大部分的原因是拐杖調校得過高,手臂屈曲的幅度增加,反而正確握法(手柄前短後長)會令長者無法使力、拐杖前傾及手腕屈曲,導致長者會誤以為錯誤握法(手柄前長後短)比較舒適。因為當拐杖過高時用者自然會聳肩,感覺更有力。其實,只要調校到合適高度便能解決拐杖前後調轉的問題,從而減少對肩膀的負擔,避免出現過度勞損。

除了前後調轉的問題之外,有些長者會將拐杖傾斜並伸向外。基於相同原因,拐杖調校得太高引致以上情況發生。拐杖越伸越遠時,相對地支撐的範圍亦會增加。長者亦可能因為平衡力變差,覺得垂直使用拐杖都不足夠,所以才會將拐杖傾斜並伸向外使用,認為會更加穩固,但此做法很容易滑倒。建議可以先做一至兩個平衡力測試去評估平衡力是否真的減弱,若果並非平衡力因素,純粹調低拐杖的高度便可。

有時候,舊式四腳交叉(梯形底座)都會見到左右倒轉的情況發生,應該底座比較闊的一方對著自己,比較窄的部分向外。因為設計上近身的一邊做得比較貼,假如錯誤地將向外的部分對著自己,走路時很容易踢到拐杖而跌倒。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長者都習慣以拐杖傘代替拐杖作步行輔助工具或支撐用。首先,大部分拐杖傘都不合規格,未能通過安全測試。大部分拐杖傘承重能力不達標,長者有機會因而跌倒。另外,拐杖傘無法調校合適高度,未必適合長者個人身高。當用者打開雨傘時,拐杖傘便失去了拐杖的功用,對於有需要使用助行器具的長者來說是一大問題,尤其是下雨天更加危險。因此,不建議以拐杖傘代替拐杖於日常使用。

老友記在保養助行器具上,有甚麼需要注意

拐杖最主要有兩個地方需要注意,分別是手柄和防滑膠墊。海綿質地或較軟身的手柄會容易耗損,實木的手柄幾乎不會耗損。反而防滑膠墊需要定期檢查坑紋有否磨蝕或者已經磨蝕到一邊高一邊低,造成走路不穩。如有以上情況,便需要更換防滑膠墊。

由於四腳叉的手柄普遍也是海綿或較軟身質地,很多時候都會容易耗損。如果已經出現磨蝕,建議考慮重新購買一支全新的替換。因為維修手柄需要送入工廠換,花費不菲,相對上全新的比較划算。

至於助行架則需要注意開合位置的按鈕,長時間使用起來內裡的彈簧有機會失去彈性,或按不下按鈕而鎖不上。雖然此部分沒法維修,但是忽視按鈕的問題繼續使用會很危險,建議重新購買一個全新的替換。

據經驗而言,大部分助行器具的平均壽命都有差不多五至八年,十分耐用。相信只要大家好好保養助行器具,則無需揮霍金錢。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