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 Tao Daily】Accredited Living Lab to help analyse elderly's fall risk

由房協成立的「樂活安居生活實驗室」,致力實現長者居家安老及樂齡科技,實驗室於今年九月獲得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歐洲生活實驗室網絡(ENoLL)認證,成為香港首個亦是現時唯一取得該認證的生活實驗室。實驗室協作夥伴之一,本地樂齡科技初創公司「步固」開發的智能防跌系統,該系統由腰帶形的步態分析儀器配合數據分析系統,使用者戴上腰帶後進行簡單動作,系統會記錄使用者在靜態及步態狀況下的動作數據,經分析後得出其跌倒風險。

房協:可提供真實環境

房協總經理(長者服務)吳家雯表示,房協擁有多年服務長者的經驗,實驗室可提供真實的應用環境和長者用家的意見及試驗數據,優化樂齡科技產品開發。吳家雯表示,因發現用家意見在開發樂齡科技產品每一個階段都非常重要,房協擁有多年服務長者的經驗,實驗室可提供真實的應用環境和長者用家的意見及試驗數據,優化樂齡科技產品開發。

生活實驗室的五個主要步驟包括:其一,理解長者用家對樂齡科技產品的需要及困難;第二,定義長者面對的核心問題所在;第三、透過共創工作坊等渠道,邀請長者、照顧者和研發商,交流以及思考解決方案;最後是產品建立雛形後安排用家試用及反映意見。她指出,目前實驗室的協作夥伴超過二十個,包括來自專業團體、科技研發機構以及社福/非牟利機構等,還有三、四個計畫正在醞釀中。

「步固」業務發展副總裁李敏生表示,當初設計出腰帶,經過「長者安居資源中心」的長者義工試用後發現原來字體設計的太小,而顏色亦不夠明顯,因此再度改良設計得更實用者友善後才推出市場。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懷疑家人患上認知障礙症怎樣辦?(評估檢測篇)
最新

長者變得「無記性」,是否就等如患上認知障礙症?隨著人口老化,全球每3秒就多一人患上認知障礙症。在香港,85歲以上長者中,三分之一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令照顧者面對不少挑戰。

究竟如何分辨家中長者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坊間又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大家可參考以下由房協註冊社工莫巧如提供的小知識。


患上認知障礙症有什麼徵兆?

認知障礙症分為早期、中期及後期。「無記性」只是其中一種比較明顯的徵兆,主要是短期記憶轉差,會忘記覆診或約了子女飲茶,另外又會經常找不到東西,如銀包、鎖匙等。

認知障礙症人士的認知能力會逐漸衰退,記憶力外,亦包括語言能力、視覺空間判斷力、執行能力、計算能力、決策能力等,影響日常生活。例如他們對時間及方位出現混亂,無論是到熟悉或陌生的地方,都有機會迷路;相約親朋時,又會經常弄錯時間、日子。處理財務事宜亦開始出現困難,如買東西時無法計算找續是否正確。

坊間有什麼常用的評估工具?

香港較常用的快速篩查工具為「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Ascertain Dementia 8-item Questionnaire) 及「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HK-MoCA)。

  1. 認知能力自我篩查AD8問卷

    設有8條問題,如果長者或家人發現長者有兩項以上的改變,就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並作進一步檢查。

  2.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香港版

    評估需要由接受過培訓的專業人士進行,用以量度不同的認知領域,包括專注力與集中力、執行功能、記憶力、語言能力、視覺構建技巧、思想概念及計算與定位。

照顧者應向政府門診、私家醫生還是社福機構求助?

主要視乎本身經濟能力去決定。在公立醫院排期見醫生,往往輪候需時。不少照顧者寧願直接帶家中長者找私家醫生,儘早評估,一旦確診,即可盡快作出跟進,以及向社福機構申請相關的認知障礙症支援服務。

確診認知障礙症,應如何照顧患者?

可進行專注力訓練、手眼協調訓練、現實導向訓練、等。以現實導向訓練為例,照顧者可透過引導方式,讓認知障礙症人士了解周遭事物,如日期、時間和地點等,有效增加安全感並穩定情緒。

預防小貼士

要預防認知障礙症,可從及早行動、多動腦筋及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

及早行動

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認知測試,如發現有異常,應及早尋求協助。

多動腦筋
  • 勇於接受新事物,嘗試學習新技能,以訓練腦筋,保持精神活躍。
  • 擴闊社交圈子,多與人接觸及互相分享。
  • 培養健康的嗜好及興趣,令腦部有更多刺激。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
  • 規律運動

    長者應養成運動的習慣,如每日步行30分鐘,即使只是散步、爬樓梯或做家務,同樣有健腦作用。

  • 注意健康

    應時刻留意長者的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等健康指數。

  • 充足睡眠

    每天維持6-8小時的睡眠時間,並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環境。

所謂預防勝如治療,照顧者應鼓勵家中長者多動腦筋,可邀請他們一起玩健腦小遊戲,如配對或加減數遊戲,並鼓勵他們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有懷疑,應盡快安排長者接受評估及身體檢查,並尋求醫生意見。

你可能也感興趣:

長者房屋的全面關顧

「全面關顧」旨在讓長者維持健康自主的生活模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協助他們實踐「居家安老」,活躍晚年;而要做到「全面關顧」,「了解長者不同需要」與「團隊通力合作」兩項要素同樣不可或缺。


隨著身體功能的轉變,長者在日常生活上面對不同的挑戰,因此長者服務更要顧及到他們於住屋、健康及社交三方面的不同需要。以房屋為例,「長者友善」設計元素如特闊走廊通道、高低位雙防盜眼、防滑地磚及活動式地櫃,再配合樂齡科技的應用,便可為長者締造安全而便利的安樂窩。

在健康方面,長者可善用跨專業團隊提供的全方位支援服務,譬如服務團隊於住戶入住前會為他們進行身心健康評估,以便日後提供適切的關顧服務及制定健康計劃;而入住後提供的定期身體檢查,則可跟進住戶的身體狀況,有助及早發現潛在的健康問題,從而作出適當的預防及治療。此外,專業團隊更會提供銀齡生活指導、諮詢及轉介服務,一站式支援可提升長者的歸屬感。

至於社交方面,除了有註冊社工提供關顧服務外,不少長者房屋都設有完善的康樂設施,同時亦為長者設計多元化的興趣班及聯誼活動,如運動班、健腦訓練班、節日慶祝活動等,目的是鼓勵長者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及終身學習,發掘所長,拓展多方面的興趣,並擴闊社交圈子,達致身心健康,晚年生活更多姿多彩。

walk-in-tour-sep

不少長者都備受關節痛的困擾,而關節痛可能與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關。

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風險?

免費報名:https://forms.gle/dwyWLNuSa4ZfCrzX6

**成功報名者,稍後會收到中心確認電話及SMS短訊。**

智友善家居設計攻略
最新

家有認知障礙症人士,照顧者面對不少挑戰,如因方向感或記憶力減退而容易走失。究竟照顧者應如何設計家居環境,以防患於未然?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葉靈進認為家居設計的要點,是確保認知障礙症人士安全之餘,保持他們的活動能力及獨立能力。


照顧者有什麼挑戰?

照顧者面對的其中三大挑戰,包括容易走失、重複行為及「被偷妄想」。

  1. 容易走失

    不同時期的認知障礙症人士,會出現不同的走失隱憂:

    初期
    偶爾會忘記歸家路,呆站街上。

    中期
    短期記憶力減退,外出後或會忘記目的地或記錯方向。

    後期
    突然想回到以前常去的地方,如家鄉或舊居,但交通路線已與往日截然不同。

  2. 重複行為

    例如重複購買相同的日用品如紙巾、油、鹽等,又或是愛吃的食物,如水果、紙包飲品等。他以為家中沒有存貨,殊不知昨天才剛買了回家,令照顧者非常困擾。

  3. 被偷妄想

    事事疑心,因為無法找出貴重物品或錢財,就指控家人或工人盜竊。

家居設計如何防走失?

照顧者可考慮應用「智友善」設計及相關的輔助工具及樂齡產品,譬如:

  1. 防走失警報器

    為認知障礙症人士配備感應裝置,當他走近或打開大門時,警報器隨即響起通知照顧者。

  2. 深色地氈

    可在出入口附近放置深色地氈,令認知障礙症人士誤以為是會跌下去的黑洞,因而停下腳步,不敢外出。不過此舉有機會令某些認知障礙症人士感到焦慮不安。

  3. 隱藏大門及出門隨身物品

    為免認知障礙症人士興起外出的念頭,照顧者應收起鞋櫃、鎖匙、雨傘、錢包、手袋等外出隨身物品,亦可加裝「門簾」把門隱藏起來。

家居設計如何減少重複行為?

重複購物是相對難以「家居設計」去處理的問題。認知障礙症人士可以擬定購物清單,加上廚櫃透明設計的方式,盡量減低重複購物的行為。但若重複購物並無構成重大問題,照顧者未必需要因為過量購買同款物品,而與認知障礙症人士爭拗,反而應了解背後原因,並以「關懷為先」的原則處理。

家居設計如何應對「被偷妄想」?

由於「被偷妄想」,認知障礙症人士或會經常投訴有小偷出入家居,甚至怪責家人及工人因貪念而偷竊。照顧者必須了解認知障礙症人士的生活習慣,再加以處理。如他喜歡將財物放在家中不同位置,就應為他提供有鎖的抽屜,並協助他養成把東西放在同一處的習慣,亦可以使用藍芽尋物器協助找回家中物品。

照顧者應了解障礙症人士的行為及需要,在家居加入「智友善」設計及輔助工具,讓他們可在熟悉的環境中安全愉快地生活。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