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因腦細胞出現病變,導致腦功能逐步衰退。近年認知障礙症備受社會關注,全球每3秒就有1人確診,而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的城市,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數正不斷增加。究竟認知障礙症是否可以預防?參加社交活動如打麻雀,又是否可以減低患病風險?大家可參考以下由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林翠華,提供的醒腦錦囊及病症相關知識。

「認知障礙症」是否等於「老年痴呆症」或「輕度認知障礙」?
我們多年前將「老年痴呆症」易名為「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分為輕度(mild)及主要(major)兩種,即「輕度認知障礙」及「認知障礙症」。要注意的是,輕度認知障礙並沒有「症」字,因為這並不算一種病。如有輕度認知障礙,只代表長者有認知功能退化,但仍可處理大部分日常生活的大小事。而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人士,則經臨床斷定為有認知缺損。
以我們曾進行的五年研究結果推算,約有1/3 有輕度認知障礙的人士,認知能力於5年後會轉差,轉化成認知障礙症,1/3人的認知能力,則平穩不變。
認知障礙症有不少輔助療法,如非侵入性的大腦微電刺激,可否介紹一下?
輔助療法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 刺激大腦的活動(運動)
即做合適的運動,如平衡練習及肌肉鍛鍊相關的運動,可考慮八段錦、瑜珈等。
- 刺激大腦的活動(非運動)
例如:看書、打麻雀、玩電腦等。最近有研究證實,長者上網看新聞會「醒目」一些。
- 特定刺激腦部的微電刺激
有研究顯示,微電刺激對長者的整體記憶有幫助(對改善長期記憶則未有定論),不過或會有輕微副作用,令長者感到不適。微電刺激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認知能力較差的長者可考慮接受相關治療。療程一共12次,一般需時四星期。
食物及衞生局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出,認知障礙症是長者常見的精神健康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長者或市民大眾可以如何保持精神健康?
認知障礙症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認知障礙症人士一般情緒會較差,加上疫情持續一段長時間,難免進一步影響他們的心情。
在日常生活中,為保持精神健康,長者或市民大眾可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 放空自己— 長者每日給自己十分鐘的時間,什麼也不要想,只著重呼吸,以平靜自己的心靈。
- 想著摯愛— 想著「愛錫」的人如父母,回想與他們的關係,並主動關心他們,如與他們電話聊天、傳訊息給他們等。
- 倚靠信仰— 不要擔憂,如果有信仰的話,嘗試與信仰中的神打交道;沒有信仰的話,就與大自然打交道,如看花、看草等。
認知障礙症是否不能預防?如可以,老友記如何從日常生活著手,以延緩病發,甚至減輕症狀?
在一定程度上,認知障礙症是可以預防的。其實40%的認知障礙症,都與身體狀態有關。日常生活中,長者可留意以下六大要點:
不少人認為「打麻雀」可幫助預防認知障礙症,這說法對嗎?參加社交活動,又是否可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
研究顯示,打麻將有助預防認知障礙症。長者宜多主動參與社交活動,保持鍛鍊執行能力,如安排一個飲茶的聚會(約人及點食物),並訓練專注力,有助減慢認知能力的退化。
港府致力在社區推動「居家安老」,建立「認知障礙友善社區」,這應否是香港的長遠發展方向?
本港長者人口不斷增加,建立「認知障礙友善社區」應是本港的長遠發展方向。政府及非牟利機構可以身體力行,並更主動地在社區推廣有關訊息。
以九巴為例,早於兩年前,九巴已推出電話專線服務,讓照顧者直接聯繫九巴支援組,報告走失的家人。只要照顧者提供走失家人的姓名、八達通號碼等資料,若他乘坐巴士,上車拍卡時會有特別響聲,讓車長可盡快通知家人。最近九巴更與耆智園合作,於5個大型巴士站裝設定位裝置,協助尋找走失的認知障礙症人士。一旦走失長者經過,定位裝置會作出即時通知,讓照顧者及時掌握他的行蹤。此外,公共交通機構及物業管理公司,亦可考慮分別培訓車長及保安員,如何辨識及協助認知障礙症人士。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認知障礙症家人,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