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都希望「居家安老」,但部分人礙於身體狀況或家庭情況,不得不入住安老院舍,以得到更佳的照顧。但長者入住後,仍然希望有「家」的感覺。除了提供舒適、整潔的居住環境,究竟一所院舍怎樣方能真正做到「安老」,讓長者有「回家」般的自在生活?
施女士患有嚴重腦退化,因耳後長有神經瘤導致容易出現暈眩及跌倒。她曾兩次在家跌倒而入院,由於施女士的家人均在美國定居,無法時刻陪伴在旁,因此決定安排施女士入住安老院舍。
與住客建立如親人般的互信關係
施女士已入住Jolly Place Care Home四年,期間曾經因跌倒而入院留醫,但面對陌生的醫院環境,施女士因缺乏安全感而不能正常排尿,為安撫其情緒,安頤閣安排了護理員到醫院陪伴及開解施女士,最終讓她放下不安的情緒,成功排尿,免受插尿喉之苦。
回想起四年前施女士剛入住安頤閣的日子,安頤閣經理鍾芯霈表示:「長者由不安到信任,團隊精神很重要,一起堅持,不放棄,陽光總會出現。」
施女士的女兒指母親的個性很強,脾氣很大,入住安頤閣的首兩年經常失眠,更曾嘗試偷走。施女士又喜歡半夜洗澡及洗晾衣服,因而未能與同房的住客融洽相處。
「安頤閣的姑娘處理得非常好,諒解媽媽的情況,會盡量配合她的要求,姑娘真的很疼惜她。」施女士的女兒十分欣賞職員以愛心和耐性,與長者及其家人建立如親人般的互信關係。
小任務讓住客增歸屬感
為讓住客有「家」的感覺,安頤閣的跨專業團隊主張盡力配合住客的生活習慣,若長者喜歡自理,院舍便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作這個「家」的主人。
鍾經理說:「我們安排施女士於餐後協助其他住客收餐具和圍裙,這些小任務讓她有成就感, 加上參加院舍舉辦的活動及認知訓練小組,充實的生活讓施女士漸漸投入這裡的生活。」
安頤閣有老人科專科醫生及老人精神科醫生提供定期到診服務,明白施女士的女兒特別關注,醫生處方的藥物是否適合施女士,院舍職員會定時與家人交代長者的狀況。
因香港與美國的時差,安頤閣夜間護士陳德美姑娘成了院舍與施女士家人溝通的主要橋樑。陳姑娘說:「即使難以完全滿足住客的要求,我們都要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被珍惜,要讓他們活得有尊嚴。」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