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而冠心病更是引發心臟病發死亡的主因。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去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的1,005名市民中,幾乎所有受訪者(99%)最少有一個「心血管炸彈」(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你又是否屬於高危一族?在生活習慣上又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不如由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司庫陳國強醫生,為大家講解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及護心秘笈。
冠心病是否等於心臟病?跟年紀有很大關係嗎?
心臟病是不同心臟疾病的統稱,當中又以冠心病為常見。除冠心病外,亦包括其他,例如:心瓣疾病、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疾病(如心肌肥厚)。
冠心病是退化性疾病,是指由於心臟血管退化,令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與年紀有很大的關係。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症狀?
冠心病最典型的徵狀,是胸口痛(醫學上稱為心絞痛)。當你在做運動、上落樓梯或追巴士時,因為心肌缺血,於是會突然感到胸痛、胸悶,甚至會連身體其他部位亦會覺得刺痛,如手臂、頸部、下顎等,此外亦可能會出現氣促、頭暈等情況。稍事休息後,疼痛情況會有所紓緩。
除心絞痛外,冠心病亦會引致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醫學上亦可稱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是指心臟肌肉突然得不到血液供應,造成肌肉組織壞死,嚴重會失去知覺甚至猝死。
不過部分病人可能會無病徵。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受病情影響,感受痛的神經組織受損,可能無明顯病徵,臨牀上亦比較難判斷患者是否有冠心病。
甚麼時候需要找醫生跟進?
如果發現自己做運動或活動時胸痛、胸悶,而且容易氣促,就應及早求醫。若病情穩定,可靠藥物控制,並在飲食作出風險管理,如少糖、少鹽、少油。
但如果出現冠心病的先兆,如運動能力減低、運動時胸口疼痛、心跳混亂、暈眩氣促,病人必須加倍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諮詢醫生的意見。
萬一遇上急性心肌梗塞,等待送院時,家人應該做甚麼?
家人若發現病人胸痛情況嚴重,已電召救護車,在等待送院時,應保持鎮定,並要求病人停止工作,立即坐下休息。若有藥物如「脷底丸」(擴張心臟血管藥物)在身,就應立即服用(「脷底丸」則置於舌下)。如果情況未能得到紓緩,3至5分鐘後,可再次服用「脷底丸」。
患者如有心跳停頓情況,家人若曾經接受急救訓練,可為患者進行急救,施行心肺復甦法,幫助患者。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一定需要「通波仔」嗎?風險高嗎?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重要是將閉塞的血管打通,主要有以下三個治療方案:
- 導管方法:「通波仔」手術
- 藥物方法:血栓溶解劑
- 外科手術方法:緊急「搭橋」手術
藥物方法有一定限制,部分病人並不適用,如已有出血情況或出血風險高的病人。緊急搭橋手術是比較少採用的一種方案。
至於「通波仔」手術,手術風險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塞的手術比非緊急手術風險較高,因為這類急症病人的心跳不正常比例較高,血壓也不穩定,因此手術可說是分秒必爭。
什麼人較易患上冠心病?長者在生活習慣上可如何預防患上冠心病?
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包括:
- 三高:即高糖(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 吸煙
- 飲食不健康
- 肥胖
- 年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
- 家族史:家族成員曾患心臟病,會增加患病風險
- 性別:男性多於女性,但五、六十歳後機會相若
要預防冠心病,宜改善生活習慣,以減少風險因素,例如戒煙、均衡飲食、控制三高、多做運動、保持健康身型等。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進行合適的活動。
長者有需要定期為冠心病進行檢查嗎?
如果長者有冠心病的病徵,如胸口痛、氣促、頭暈等,應立即找醫生進行檢查,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超聲波影像檢查、電腦掃描、心導管檢查等。
如果沒有病徵,長者應留意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一族。若發現自己風險偏高,可與家庭醫生或心臟科專科醫生商討,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此外長者亦宜定時監察身體狀況,如量血壓、量體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