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符少娥教授:嶄新血流量限制訓練 有助關節置換手術的復康

隨著年事漸高,長者容易因關節的勞損退化而疼痛難當,甚至需要接受膝/髖關節置換手術(即換骹手術)。科技日新月異,究竟手術前後的復康訓練,近年有什麼新發展?你又是否知道,手術前的復康治療,對長者同樣重要?我們早前邀得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符少娥教授,在「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系列講座上與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什麼是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手術是與關節退化相關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處理方法,當中又以下肢置換手術較為普遍。而中國人以置換膝關節較多,而外國人則以置換髖關節較為常見。

為什麼我們需要術前復康?

過去我們一般在術後才進行復康,但其實術前復康亦不容忽視。退化是一個過程,當長者的膝/髖關節已經痛了很多年,身體很可能有很多改變,例如因為膝關節疼痛,長者走路時可能會不自覺變得向前傾,筋骨亦變得沒以往活動自如。如果我們只換「硬件」,而不調理「軟件」,或會影響手術效果。

因此在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前,我們可考慮進行物理治療,以達到以下目標:

  1. 幫助減輕痛楚
  2. 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
  3. 增強肌力及肌耐力

為什麼需要術後復康?

術後復康除可幫助減輕痛楚、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增強肌力及肌耐力,亦會協助長者進行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並以助行器具拐杖協助行走。此外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為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關節置換術後康復如何應用血流量限制訓練?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有三組肌肉,在術前術後都相對較難進行復康訓練,即臀部、大小腿及背肌,而血流量限制訓練正好解決這三組肌肉的訓練問題。

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儀器猶如血壓計,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血流量限制訓練儀利用外部力量,限制血液流出及流入訓練的肌肉。隨著肌肉的血流減少,氧氣亦隨之減少,令肌肉在無氧狀況下接受訓練。

血流量限制訓練改變血液的輸出及輸入,刺激大腦生長荷爾蒙,增加蛋白質的形成。臨床研究證實,將血流量限制訓練應用於關節置換手術前後,以及手術後的慢性肌肉萎縮,均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果。

血流量限制訓練有什麼優點?

  1. 低負荷運動亦能達到高負荷運動量的成效。
  2. 低強度血量限制有氧訓練,能有效促進肌肉肥大。
  3. 訓練效果並不限於受壓部位(手臂或腳部),非受壓部位的鄰近及較遠的肌肉(如背部或胸部等),亦同樣有訓練效果。
  4. 同樣運動強度下,血流量限制較傳統訓練,可以較短時間達到接近訓練效果。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click here了解詳情。

至於「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的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擊退「關節痛」

肌肉痛、關節痛是長者的常見病痛。不少老友記因為關節痛楚,減少走動和運動,結果痛楚不但無法舒緩,更會影響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

一般而言,我們的關節柔軟度每10年下降7%,肌肉力量亦會在50至70歲期間下降三成,而姿勢不正確、缺乏休息及運動、身體過重等,都會加速關節退化。其實舒緩痛症最好的方法,是進行伸展運動及適量的肌力訓練,強健肌肉力量,從而降低關節壓力,加上正確的姿勢及注意生活習慣,自然能減輕關節痛!

以下是預防及舒緩痛症的方法,但大家必須謹記因應自己身體狀況和能力進行,有需要應諮詢醫生方進行練習。

鍛練下肢肌肉 – 生活習慣
  • 避免長期站立或步行太久,有需要者應用枴杖及坐下休息;
  • 避免攜帶過重物件,可利用手推車輔助;
  • 避免膝關節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如長期坐矮櫈或蹲下等;
  • 膝蓋痛楚時應盡量休息,也可按情況採用冰敷或暖敷舒緩。
鍛練下肢肌肉 – 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挺直腰背,腳跟貼地,弓步站立,前腳曲、後腿伸直,至後腳有輕微拉緊感覺,維持十秒,轉換另一隻腳,重覆動作。雙手扶著欄杆,左膝向上,提高至大約臀部高度,維持五秒,轉換右膝,重覆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雙腳分開大約肩膊闊度,右腳向提起至雙腳距離一至兩呎,腰部保持不動,維持五秒,然後轉換右邊,重複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挺直腰背,左膝向後屈曲,維持五秒,然後轉換右邊,重複動作;
  • 雙手扶著欄杆,雙腳分開至與肩膊同寬,腰背挺直,雙腳輕微屈曲,保持五秒,然後伸直膝部,再慢慢提起雙腳腳跟,以腳尖站立,維持五秒;
  • 以上動作建議每星期進行一至兩次,每個動作做10至20下。
改善頸梗膊痛 – 生活習慣
  • 睡眠時避免俯臥,減少拉緊頸部肌肉;選用合適的枕頭以承托頸部,注意枕頭的高度,並保持正確姿勢;
  • 從事休閒活動時,例如閱報、織冷衫、書法或園藝工作等,每隔半小時便應抬起頭,稍作休息,並活動頸部。觀看電影或大戲時,盡量避免坐最前排;
  • 若感到頸梗膊痛,可採用熱敷,有助增加血液循環,紓緩疲勞。若情況嚴重,就應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改善頸梗膊痛 – 動作:
  • 轉動頸部:眼向前望,頸部向左緩緩轉動,直至感到頸部輕微拉緊,返回原位,再向右重複動作;
  • 內收下顎:眼向前望,挺胸收腹,保持肩膊放鬆,下巴收入;
  • 放鬆肩部:眼向前望,雙手輕放在肩膊,手肘向內及外打轉;
  • 上肢伸展:眼望前方,挺直背部,雙手放在背後互握,手肘伸直並向後提起。
其他擊退「關節痛」方法

太極:深受長者歡迎的運動,坊間不少社區中心、組織等均有開辦太極班,學習渠道多,不但有助預防跌倒,同時可鍛煉肺部功能,強化膝關節,持之以恒,對身體會有莫大益處。 

八段錦:簡單易學的八段錦只有八種招式,身體較壯者,可以八式一氣呵成,體弱者則可選擇分段練習,行動不便的,甚至可單純練習上肢,靈活度高。鍛練過後,無論專注力、反應及身體平衡都能有所提升。

水中運動:眾所皆知,水有浮力,加上水壓及渦流特色,水中運動能有效減低關節負荷,並能進行在陸地難以做到的動作,同時改善血液循環及鍛煉平衡力。每星期進行兩至三次水中手腳舒展、伸展及肌力訓練動作,有助預防及改善膝關節退化。
 
(以上運動純屬一般建議,長期病患或有痛症者應先向醫生或專業人士諮詢後,方進行練習。)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