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事漸高,長者容易因關節的勞損退化而疼痛難當,甚至需要接受膝/髖關節置換手術(即換骹手術)。科技日新月異,究竟手術前後的復康訓練,近年有什麼新發展?你又是否知道,手術前的復康治療,對長者同樣重要?我們早前邀得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符少娥教授,在「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系列講座上與大家分享相關知識。
什麼是關節置換手術?
關節置換手術是與關節退化相關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處理方法,當中又以下肢置換手術較為普遍。而中國人以置換膝關節較多,而外國人則以置換髖關節較為常見。
為什麼我們需要術前復康?
過去我們一般在術後才進行復康,但其實術前復康亦不容忽視。退化是一個過程,當長者的膝/髖關節已經痛了很多年,身體很可能有很多改變,例如因為膝關節疼痛,長者走路時可能會不自覺變得向前傾,筋骨亦變得沒以往活動自如。如果我們只換「硬件」,而不調理「軟件」,或會影響手術效果。
因此在接受關節置換手術前,我們可考慮進行物理治療,以達到以下目標:
- 幫助減輕痛楚
- 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
- 增強肌力及肌耐力
為什麼需要術後復康?
術後復康除可幫助減輕痛楚、增加關節的活動能力以及增強肌力及肌耐力,亦會協助長者進行本體感覺和平衡訓練,並以助行器具拐杖協助行走。此外亦會因應不同情況,為患者進行功能訓練。
關節置換術後康復如何應用血流量限制訓練?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原理是什麼?
人體有三組肌肉,在術前術後都相對較難進行復康訓練,即臀部、大小腿及背肌,而血流量限制訓練正好解決這三組肌肉的訓練問題。
血流量限制訓練的儀器猶如血壓計,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血流量限制訓練儀利用外部力量,限制血液流出及流入訓練的肌肉。隨著肌肉的血流減少,氧氣亦隨之減少,令肌肉在無氧狀況下接受訓練。
血流量限制訓練改變血液的輸出及輸入,刺激大腦生長荷爾蒙,增加蛋白質的形成。臨床研究證實,將血流量限制訓練應用於關節置換手術前後,以及手術後的慢性肌肉萎縮,均取得了非常積極的成果。
血流量限制訓練有什麼優點?
- 低負荷運動亦能達到高負荷運動量的成效。
- 低強度血量限制有氧訓練,能有效促進肌肉肥大。
- 訓練效果並不限於受壓部位(手臂或腳部),非受壓部位的鄰近及較遠的肌肉(如背部或胸部等),亦同樣有訓練效果。
- 同樣運動強度下,血流量限制較傳統訓練,可以較短時間達到接近訓練效果。
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雋康天地」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想了解更多有關「血流量限制訓練」的資訊,歡迎click here了解詳情。
至於「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的詳情,歡迎致電:2280 9100(北角丹拿山「雋康天地」)/ 6239 3509(WhatsApp)或2839 8068(牛頭角彩頤居)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