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院管理局的報告,大腸癌在香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之趨勢。在2017年,此疾病於本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更是多項癌症之冠,而其死亡率每年逾二千宗,排名僅次於肺癌。適逢6月是「澳洲腸癌關注月」,我們藉此機會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的林遠東研究助理教授,為大家講解大腸癌及「大腸癌篩查計劃」之要點。
大腸癌的成因有什麼?哪些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大腸癌個案都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若果能夠及早找出腺瘤性瘜肉並將它們切除,便能夠阻止它們繼續長大、繼而演變成大腸癌。一般來說,這些腺瘤性瘜肉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平均約十年),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的,不會於短時間內突然形成。
以下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 男性
- 50歲或以上人士
- 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曾經患有大腸癌
- 嗜煙或嗜酒
- 高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 常進食醃製肉類(如:午餐肉)或紅肉(豬、牛、羊)
- 肥胖
- 缺乏運動
早期大腸癌有什麼徵狀?
大腸癌徵狀包括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幼、大便後仍有急便的感覺、不明原因的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腹痛、腹脹或摸到有硬塊、不明原因的疲累。可是,早期大腸癌有機會是毫無徵狀的。因此,當大家到了50歲或以上,即使身體並沒任何異樣,仍該進行大腸癌篩查.
大家可以怎樣預防大腸癌?
- 50歲或以上人士:宜定期(每兩年一次)接受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這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 切勿吸煙
- 若果以往有「多肉少菜」飲食習慣的人士,宜改變為「多菜少肉」
- 減少進食醃製食物
- 限制飲用酒精飲品
- 多運動(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如此可減少便秘的機會,並保持良好的體重
針對大腸癌,目前坊間最常採用哪些檢查?
若大家發現身體有異樣或想作深入了解,第一步該先諮詢醫生的建議,由醫生根據其身體情況找出最合適的檢查方式。以下是兩種常見的大腸癌檢查:
最準確的檢查:大腸鏡檢查
這是科學界檢查大腸的「黃金標準」,一般而言整個過程約30分鐘。檢查前需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排清大腸內的大便,從而讓醫生於檢查時能看得一清二楚。
它屬於「入侵性」的檢查,需要從肛門將大腸鏡放進大腸內,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過程中,醫生可透過器材清走腸內殘餘的大便,甚至即時作出治療,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大腸鏡檢查存在著少於百分之一至少於千分之一的機會出現像感染、出血、腸道穿孔、心肺併發症及急性腸閉塞等嚴重情況。
最安全的檢查:大便隱血測試
此檢查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方便、零風險,大家只需要在家中如廁後,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再交回診所化驗便可以了。過程完全不存在入侵性,這是最安全的檢查方法。
可是,其準確度與大腸鏡檢查作比較會相對較低。這個測試的原理是間接地檢測大便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血紅素;不過,並不是所有大腸癌個案的大便都必然帶血的。此外,即使接受檢測者的大便帶血,亦需要視乎他所採集的樣本是否帶血(含血紅素)的部分。儘管如此,大便隱血測試對於大腸癌仍然是個準確度不錯的測試方法,只是對於瘜肉的測試就未必太有效。
嶄新的檢查: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透過檢測特定的糞便細菌基因去偵測大腸癌,是一項嶄新的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工具,檢測大腸癌的準確度高。因為最新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當我們的腸道長期暴露於失衡的微生態環境下,便會增加大腸癌形成的風險.
政府所推行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中,包括哪些檢查方法?
香港目前所採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名為「大腸癌篩查計劃」),跟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安排亦十分相似:首先會安排沒有病徵的市民到了某個年齡的時候(例如50歲或以上),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若是陽性,便需要再進行大腸鏡跟進檢查;而若是陰性,待兩年後再重複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在大腸癌檢查的過程中,會令檢查人士不適的嗎?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並不存在入侵性,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以下重點均是針對大腸鏡檢查:
- 由於過程中有機會出現肚子絞痛的情況,醫生或會隨著檢查人士的身體狀況為他們注射強力止痛藥及鎮靜劑,盡量讓他們在睡眠狀態下不會感到痛楚。
- 很多大腸鏡檢查人士表示,檢查前的腸道準備相對於檢查的過程,更讓他們感到辛苦!他們事前需要戒口,不能進食高纖維及難消化的食物(例如:蔬菜、紅米、牛扒、牛筋等)。另外,檢查人士事前需要飲用大量瀉水(根據目前公立醫院的安排,檢查人士事前一般需要飲用四公升的瀉水),然後需要不斷上廁所,排清腸道內的大便。
為什麼要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
我們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亦即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一線檢查方法。市民大眾需要持續而定期進行測試,才能保持其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倘若大家並沒有按照這個建議年期定期作測試,那便不是一個良好的依從性,而這亦會影響整個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可靠性.
至於大腸鏡檢查(亦即「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二線跟進檢查),即使檢查結果是陰性,我們仍然會建議市民十年後再次接受此檢查,因為大腸鏡檢查後仍有機會長出大腸癌或瘜肉。
市民可以到哪裡接受大腸癌檢查?
- 透過衛生署關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網頁,市民大眾可查閱全港十八區提供相關檢查服務的診所,費用全免。
- 若大家希望付錢尋求醫生建議然後進行檢查,則可自行聯絡各大私家醫生。
- 假如市民大眾發現自己有明顯病徵,懷疑自己有大腸癌,可前往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求診(需要轉介信)。
若大家想多了解「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有什麼渠道?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於2018年正式成立並進行招募。此計劃在2018-2022年間,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免費的一站式多樣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
此計劃目前正進行中,預計於2022年12月31日結束。如對此計劃有興趣的人士,歡迎於網站內的「癌症篩查」部分登記。而若計劃之完結時間有變動(例如延長招募),屆時亦將於上述網站刊出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