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常見謬誤 房協物理治療師逐個同你講清楚

坊間常有一些有關中風似是而非說法,家人稍一不慎,錯信謠言,可能會為患者帶來重大風險。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為大家糾正常見謬誤,更會教你五個小貼士,大減中風風險。

謬誤一:本港只有特定醫院才可治療中風

這是錯誤的!坊間曾有流言,說若果有家人遇上中風情況,要切記只能安排將患者送往若干特定醫院才能接受中風急救,因為許多人誤以為,香港只有某些醫院才能為病人注射「溶血針」(於「黃金三小時」內,透過注射「溶血針」來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保持血液的暢通,從而減低腦細胞壞死的程度)。

實情是:

  1. 中風分「塞血管」(缺血性)和「爆血管」(出血性)兩大類型,注射「溶血針」僅是針對「塞血管」的類型才合用。
  2. 市民大眾無法自行判斷自己或家人遇上的是哪一類型中風,他們該馬上致電999安排救護車,由專業醫護人員診斷才正確。
  3. 目前香港所有公立醫院的急症室均能夠提供注射「溶血針」的服務,大家別相信謠言而耽誤了急救中風的黃金時間!

謬誤二:「面癱」等於「中風」

這是錯誤的!

實情是:

  1. 中風的病徵多樣化,受影響的身體部位並不只局限於面部,包括:半邊身的活動能力受阻、半邊面部肌肉麻痺及活動能力受阻、眼部活動能力受阻、說話不清晰、流口水、笑的表情受阻等等,跟「面癱」並不完全相同。
  2. 面癱的成因是由於神經線發炎,影響了面部的控制能力,跟中風的成因完全不相同。
  3. 若果大家擔心不懂得分辨中風與面癱,可參考由衛生署建議的「談笑用兵」口訣,作為自我檢測的方法,了解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了中風徵兆。
  • 「談」:說話或表達出現困難
  • 「笑」:笑的時候兩邊面部表情不對稱
  • 「用」:其中一邊手腳無法用力
  • 「兵」:若發現上述問題,很可能是中風的先兆,宜儘快致電999找「救兵」求助

防患未然,大家在日常生活可怎樣預防中風?

  1. 慎防三高:隨著年紀漸大,身體越容易出現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等高風險因素,血管越容易出現硬塊,因此老友記特別需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的指數。
  2. 控制體重:由於糖尿病及肥胖會增加中風的機會,因此體重控制不容忽視。
  3. 別吸煙、別酗酒:因為吸煙和酗酒會令中風機會增加。
  4. 保持適量的運動
  5. 向家庭醫生了解合適的定期檢查(如:評估心臟健康、評估頸動脈及顱內動脈健康等)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把握中風黃金復康期 重點進行相關治療與訓練

長久以來,「中風」都是個讓大眾望而生畏的疾病,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於2019年它是導致全球50歲及以上人士患病、殘障和早逝的第二大原因;而在2020年,它亦是本港的第四大常見死因,因此絕對不容大家忽視。我們邀請了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帶領大家一起正視中風的成因、影響,以及治療上的關鍵時期。

「中風」是怎樣形成的?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屬於大腦的血管疾病。簡單而言「缺血性中風」可用「塞血管」來理解,坊間大部份的中風個案(約七成)均屬此類;至於「出血性中風」就是「爆血管」,相對上沒前者般普遍,約佔坊間中風個案的三成。

塞血管的主要三大成因
  • 血管中出現了血塊
  •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老化、硬化
  • 身體有高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

當大腦內的血管收窄到一個地步,使血液無法正常地流通、無法供應至大腦的細胞,從而讓細胞壞死,如此情況下便會出現「缺血性中風」。至於「爆血管」的常見成因,是由於血壓過高,使腦內的血管爆裂,形成一大片血塊停留了在腦內,阻礙了腦細胞的正常運作,繼而壞死。

中風患者最常受影響的是哪些身體部位或機能?

當患者中風,身體首先出現缺損的是腦部;而由於腦部主宰著四肢的種種活動,總括而言身體的不同部位均會受到影響。根據人體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每邊大腦會負責支配另一邊身體的活動能力。因此,若果左邊腦部中風(出現塞血管或爆血管的情況),那便會影響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相反若右邊腦部中風,則會影響左邊身體的活動能力。

一旦出現中風的情況,基本上另一邊身體的所有身體部位或機能均會受到影響,例如:面部的肌肉控制、進食機能、面部表情的控制、身體四肢的活動;此外亦會影響到說話能力及認知能力等。至於身體機能受影響的程度,則視乎中風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於中風後有否及時接受治療等。

關於中風復康,有說存在著「黃金期」的概念。患者及其家人應如何把握這段時間,重點進行治療或訓練?

中風是由於有腦細胞壞死而出現的情況,但人體很奇妙,透過給予患者充足的復康治療與刺激,重新鍛煉相關肢體的活動,大腦有能力慢慢重新搭建一條新的橋樑,從而可再次控制身體的不同機能。可是,搭建新的橋樑有速度之分,越是初期,搭橋的速度會越快,這就是「黃金復康期」的概念,亦即中風後的首三個月,是患者接受復康治療的最有效時期。

所以,假如能夠於「黃金復康期」為中風患者提供適當及足夠的訓練,大腦於那段時期內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是最快速的。 一般來說,中風患者會把握「黃金復康期」針對性地進行下列復康治療:

物理治療

所針對的是恢復患者「大肌肉」的活動能力,例如恢復使用雙手拿取物件的能力、步行能力,又或是安坐椅子上和站立的能力等。

職業治療

針對恢復患者的認知能力,因中風患者對周遭環境事物的認知能力會受到影響。此外亦會集中恢復患者「小肌肉」的控制,例如使用筷子或匙羹來進食的能力,以及自己穿著衣服等自理能力。

Speech therapy

中風後,患者的說話能力會受到影響,當中包括理解別人說話的能力,還有在腦裡組織說話內容的能力。而由於患者用以吞嚥的相關喉嚨肌肉亦會受到損害,令患者無法進食正常的飯餐,他們或需要進食軟餐,又或插胃喉飲奶,這方面會由言語治療師來提供協助。

心理治療

由於大腦主宰人的情緒,加上當患者突然遇上中風,身體出現了突如其來的巨變,其情緒往往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幫助調節患者的情緒。

「黃金復康期」過後,中風長者宜繼續進行什麼日常訓練,以改善身體活動能力?

雖然在「黃金復康期」內進行訓練,大腦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最為迅速,不過即使於黃金期過後, 大腦是仍然有能力重建腦細胞的,只是速度會相對慢一些而已。其實即使三個月過後,甚至到了半年過後,作為家人的仍然應該繼續鼓勵中風患者維持訓練,皆因在中風後一年內進行復康訓練,仍然是有明顯作用的。

我們作為物理治療師,會在不同階段因應患者的情況、能力及中風程度等,為他們定下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 協助他們達致最大的進步可能,不斷觀察他們還有沒有進步的空間。我們不會以一個特定的時間表,來規限患者所該進行的訓練類別。舉例說,若果患者在「黃金復康期」內的復康進度良好,我們會為他們評估是否適合從醫院或院舍回到家裡居住,然後因應其狀況多安排一些現實導向的訓練。不過,復康進度其實還會受不同因素所影響,例如患者本身的性格、態度,還有接受復康治療的頻密程度等,難以一概而論。

而若果當治療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例如半年),但進步並不明顯,我們會調整患者治療的目標與期望,建議合適的保健治療及與家人商討照顧方案。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職業治療師重點講揀選輪椅及沐浴椅小貼士

隨著年紀漸長,長者或因肌力及關節老化,又或中風而行動不便,甚至站著洗澡亦倍感困難,這時候,照顧者就要考慮為家中長者添置助行工具(如輪椅)及沐浴椅。市面上助行工具及沐浴椅五花八門,照顧者應如何挑選?大家可參考以下由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提供的小貼士。

護士照顧坐輪椅病人
輪椅篇

 

助行工具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

助行工具主要分為三個類別,包括:

  1. 拐杖:分為「士的」(單腳拐杖)及「四腳叉」(四腳拐杖)
  2. 助行架
  3. 輪椅

照顧者應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需要使用輪椅代步?

當長者面對身體功能的轉變,或因為疾病(如跌傷、中風、脊椎受損、長期疾病如腎病、心臟病等),以致下肢肌力不足,又或是出院後,身體活動能力有障礙,就需要使用助行工具步行。

當發現長者用拐杖或助行架輔助也有困難,又或者體力不足,容易疲累,無法遠行,可考慮使用輪椅代步。


電動輪椅還是傳統輪椅較多人使用?是否愈輕愈好?

使用電動輪椅前要作評估及訓練,大部分長者都是選用傳統輪椅,而輪椅也非愈輕愈好,而要考慮多種因素,如輪椅人士的體型及功能上的需要。

 

照顧者在選輪椅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選購輪椅時,可留意以下三個方面:

  1. 輪子:是手推式大後輪還是小後輪?
  2. 座位闊度
  3. 是否傾斜式輪椅?

大後輪及小後輪:手推式後輪適合手部功能正常及有肌力的輪椅人士,至於小輪輪椅,使用者需要他人協助推輪椅。另外,亦要考慮輪椅人士的體重,如果輪椅人士體重較重,使用大後輪輪椅會較好,否則輪椅或容易後傾。又如果輪椅人士在郊區村屋屋住,山路崎嶇或回家路上需要傾抬輪椅,亦最好使用大後輪輪椅。

座位闊度:市面上一般輪椅的座位闊度主要分為18吋或16吋,可根據長者體型或坐姿能力去選購。

傾斜式輪椅 : 傾斜式輪椅適合肌力較弱的輪椅人士,有需要時可舒服休息,尤其是體弱的長者。

可否介紹一下輪椅的安全設計?

輪椅的安全設計包括扶手、腳踏、剎車掣等。

扶手:主要分長、短兩種設計,有些輪椅扶手也可向後翻,方便長者上落。

腳踏:最好選可以移動或移走的款式,令長者上落更為方便。

剎車掣:有些輪椅設有煞車功能。手推輪椅在手柄設煞車掣,令照顧者可安全地控制,方便在斜坡上行走。而輪上兩邊的剎車掣,則可避免輪椅停泊時滑行,確保輪椅人士的安全。


可否介紹一下香港輪椅租借及維修服務?

很久以前,有需要人士或常會租用輪椅,然而隨著輪椅的價格下降及選擇較多,輪椅已比多年前便宜了許多,一般人都可以負擔得起。很多長者都會購買輪椅,但有些情況是急需或短暫需要,可考慮短期租用輪椅。

如欲租用輪椅,可參考護老者有用網站內的「租借復康用具」部分。

沐浴椅篇

 

長者為什麼需要使用沐浴椅洗澡?

浴室地面濕滑,是長者發生家居意外的黑點。長者的身體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退化,為免長者洗澡時,因雙腳無力、疲累或眩暈而跌倒,最好讓長者使用沐浴椅坐著洗澡。

 

沐浴椅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

沐浴椅也分不同類型:

  1. 掛牆式沐浴椅:在浴室摺合上牆時,會較「慳位」
  2. 座地沐浴椅:可分為U型、有靠背或有扶手兼靠背、可旋轉沐浴椅等
  3. 有輪沐浴便廁椅:適合身體較弱人士

沐浴椅的設計有什麼特色?是否有椅背更好?

沐浴椅主要有以下特色:

  1. 去水(有小孔)防滑面
  2. 櫈腳可調較高度
  3. 座面空間較大及有背靠或扶手
  4. 設計令沐浴椅翻側的機會較低

她指出,長者用沐浴椅最好有扶手及靠背,以便承托長者及方便長者起坐。

「凳仔」可以代替沐浴椅嗎?

「凳仔」的設計,不但座面空間太少,且高度不足,令長者起坐都相對困難,而且不能借力,因此並不建議使用。

照顧者在選沐浴椅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建議因應長者的需要及浴室大小,去考慮沐浴椅款式,如沐浴椅是否能讓長者安全地洗澡、長者活動及轉移能力等,並確保:

  1. 沐浴椅凳腳可調較高度(確保長者坐在沐浴椅上,雙腳能著地)
  2. 浴室有充分的空間,放置或有需要時移動沐浴椅,且不會阻塞出入口
  3. 浴室無門檻

市面上有集便廁功能於一身的便廁沐浴椅,是否較沐浴椅更好?

主要視乎長者的身體狀況及需要、家居環境而決定。使用普通沐浴椅或有輪沐浴便椅,可減省照顧者的護理壓力。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行得安全至安心 嚴選長者鞋履及助行工具

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早前舉辦「行得安全至安心」講座,讓大家多了解為長者挑選鞋履及助行工具的竅門,由中心的一級職業治療師葉靈進主講。講座先由長者日常穿著的鞋履入手,它們可被區分為兩大類型——家居穿著的室內鞋履及外出時穿著的鞋履。

家居鞋履

市面上有不同類型的拖鞋,它們在外型、物料和設計上都不盡相同,大家為長者作選擇時可留意以下重點。

防滑坑紋:鞋底需要有特定設計,才能在濕滑的地方(如浴室)提供足夠的防滑功能:坑紋要橫向,向鞋底左右兩邊延伸,鞋底邊緣的坑紋要開口而非封閉。

鞋底物料:首選橡膠鞋底,防滑度相對較高,揀選時宜細仔觸摸鞋底,了解它的粗糙感是否足夠。

魔術貼設計:對於有嚴重腳腫問題的長者,須留意拖鞋會否過硬或過窄,影響血液循環。若鞋身採用魔術貼會較為理想,可調節鞋內空間。

由於人字拖的鞋底較薄及平坦、欠缺坑紋,鞋子容易脫落,給予雙腳的穩定性低,容易影響穿著者的平衡力而引致跌倒,因此不適合長者穿著。 

自我定期檢查家居鞋

即使已揀選了一對合適的家居鞋,長者或其家人仍須定期檢查它們的狀況。

  • 鞋底坑紋是否已磨蝕?
  • 鞋底是否過薄,影響步行時的穩定性?
  • 鞋子是否過於寬鬆或狹窄?
外出時穿著的鞋履

除了家居鞋,長者外出時穿者的鞋履亦固然要細心揀選。

鞋後部分:鞋的後部要寛闊堅挺,鞋跟要夠硬身。由於長者的平衡力開始下降,鞋領部分可選擇稍為高身的款式,有助穩定腳跟,減少雙腳左搖右擺。

鞋底:跟家居鞋相似,物料首選橡膠且要有粗糙感,才有足夠的防滑度;要有橫向的防滑坑紋,鞋底邊的坑紋要開口;軟硬度要適中。

鞋面:相對於家居鞋,外出鞋履的遮蓋範圍宜較大,從而可為腳面起保護作用。設計上宜採用拉鍊或魔術貼,當出現腳腫情況時可隨意調較鬆緊度。

重量:由於長者的日常活動耐力隨年齡下降,若鞋子太重容易使他們疲倦,因此外出鞋宜以輕便為主。

試鞋時的要點:關於試鞋的時間,原來亦大有學問,理想時段為午後至晚上,因為部分長者容易在外出活動後略為腳腫,如此便可確保購買的鞋子不會過細。試穿時,宜預留一隻手指闊度的空間。

如何選擇合適的助行器具?

由於每位長者的實際身體情況不盡相同,難以一概而論,因此當為長者揀選助行器具時,宜先尋求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的專業評估和諮詢。那究竟使用助行器具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可增加身體支撐的面積,減低跌倒機會、可彌補平衡力的不足,並可減低痛肢受力。

此外,當長者拿著助行器具時,身邊人可清楚看見而有所警惕,有助預防被途人撞倒。還有就是,使用助行器具可增強長者在步行時的信心,並增加長者的活動耐力,延長他們的活動時間。以下是香港常見的助行器具及各類型之特色:

拐杖(手杖)

  • 透過增加一個支撐點來提升平衡力,而非負重——它僅可分擔約10-20%的下肢承受重量而已
  • 把手首選呈「T形」的款式,且採用堅固、防滑而不易損壞的物料製造
  • 有手帶較為理想
  • 宜選擇由鋁合金或碳纖等輕身物料製造的款式。若拐杖過重,長時間使用會容易疲倦,亦影響活動的耐力
  • 宜選擇可調高度的款式
  • 防滑膠墊:需要有足夠厚度(闊度)、坑紋要夠深、摩擦力要高
  • 調校拐杖高度基本原則:當使用者將手臂往下垂,手腕跟把手成一直線
  • 使用拐杖時,手踭約屈曲20-30度。若拐杖過長,使用者的肩膀會向上縮起來;若拐杖過短,走路時會出現「駝背」的情況

四腳叉(四腳拐杖)

  • 相比起拐杖,四腳叉可承受較多的下肢重量,約30-40%
  • 留意底座的開口:部份款式的四腳叉分左右邊使用,兩腳平排的一邊靠近使用者,兩腳伸出的那邊則向外
  • 留意底座的大小:有些長者回家途中需要上落梯級,若如此,揀選四腳叉時要避免其底座的大小比梯級還闊,那便無法使用
  • 調校四腳叉高度基本原則:當使用者將手臂往下垂,手腕跟把手成一直線

助行架(四腳助行架)

  • 可分為「固定式」、「摺合式」、「R形」及「有轆」四個款式
  • 對於上肢較弱的長者,有轆的款式會較為適合。可是,若使用者的身體及手腳協調均較弱時,便該改為用其他三款無轆的款式才更為安全
  • 助行架適合於平路上使用,不適合於樓梯或斜路使用
  • 調校助行架高度基本原則:跟調校拐杖及四腳叉的情況相似

長者在日常使用助行器具時,須謹記定期作出檢查,包括防滑膠墊有否磨蝕、手柄位置有否破損,又或者助行架的開合是否能夠正常運作。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辨識中風警號

這晚,張先生如常在家吃飯。突然,他右手指頭一軟,拿在手裡的筷子即時應聲跌在地上。看著忽然乏力的右手,他驚慌之餘,亦滿腦子疑問。約半分鐘後,乏力情況漸漸消退,他可再次拿起筷子吃飯。邊吃,他心裡亦不禁慶幸:「好彩沒事!」

不過張先生或許開心得太早,因這種不尋常的乏力情況,極可能是中風前的先兆「小中風」(暫時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 TIA) 的徵狀,雖然有關徵狀一般會在一天內消失,但置之不理的話,患者未來一個月內中風的比率,可高達一至三成。

每年中風人士達20,000 人, 死於中風者則達3,000人。中風為腦細胞及組織因缺血而壞死,當中又分為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的「缺血性中風」,或因腦血管爆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風」。約八成中風均由血管阻塞導致,腦血管爆裂的情況則只佔少數。

四成中風由高血壓引起

血管阻塞的最常見成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血管聯盟顧問醫生、腦神經科專科王志強醫生舉例,約三至四成中風個案均由高血壓引起,高血壓可提升四至六倍中風風險,因此中風高危人士必須嚴謹控制血壓水平。部分控制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鈣離子阻斷劑,CCB)更獲證實能減低高血壓病人中風的風險。

但由於血管硬化是逐漸形成的,身體有自我適應機制,即使血管已收窄九成,患者仍可如常生活,全無徵狀。「當脆弱的血管內膜因日漸受損而破裂,身體內的自我修補機能便會啟動,血液內的血小板便會去到傷患處堵塞裂口,引致血管內僅餘的空間迅速被堵塞,最終引致相關腦部缺氧而癱瘓該部分的功能。」

換言之,中風前的徵狀並非必然,個別患者可以全無徵兆,亦有個別患者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包括:

三成「小中風」患者30天內大中風

如文章開首提及,「小中風」患者約有三成機會於一個月內出現大中風。故一旦出現「小中風」徵狀,已表示腦血管的病變已達到危險程度,必須盡快找醫生評估,找出背後原因,並對症下藥,降低未來中風風險。

「即時的處理包括,如患者血管硬化卻沒有服藥,便需立即處方抗血小板藥物;正在服藥者,則可能需短期處方更強效的藥物。長遠則要跟進及改善血管硬化的問題,包括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至理想水平。」

「研究顯示,上壓及下壓分別下降 10mmHg 及 5mmHg,便能有效降低 40% 的中風風險,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 (Statins) 能穩定血管內膜,令積聚血管壁的硬塊變薄, 亦有助改善血管硬化問題。

而權威研究也顯示,血脂水平屬正常或只是輕微偏高的高血壓患者,在接受高血壓治療的同時,若同時服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減少患者患上中風、心臟病及死亡的風險。」而王醫生也特別提到,要預防中風,除了著手處理風險因素,包括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減重、定時運動外,還要緊記辨識中風警號的實用口訣:

中風警號  :
談 ─ 言語不清楚或語無倫次
笑 ─ 笑起來面歪
用 ─ 手腳不聽使喚
兵 ─ 出現以上其中一種或所有徵狀, 便應即時「請救兵」,送院治療。

大中風真實個案

58 歲、從事建築行業的阿耀近年不煙不酒,但體型偏肥的他,BMI 達 28.2 ,亦患有高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為 214/130mmHg。某天洗澡期間,他突感左邊身體麻痺,繼而暈倒,更因而撞傷背部。甦醒後,他的行動變得不太靈活。

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其中一條腦部血管出現嚴重阻塞,因而引致大中風,最終需安排入院接受藥物治療。在「血管年齡」檢測中,發現阿耀的血管年齡高達 81歲,比真實年齡老23年,反映血管未老先衰。

高血壓、高血脂均是加速血管老化及引致中風的高危因素。心血管聯盟召集人周振軍醫生提醒,前線家庭醫生及病人本身也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越早發現和及早診治對病情控制至關重要。

本身患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病人更應聽從家庭或專科醫生意見定時服藥和進行相關檢查,以監察和控制病情。皆因若出現病發便有機會使病情惡化及要接受手術治療,這些都為患者及他的家人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及生活上的不便。

資料來源:《健康動力》雜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