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深層刺激手術減柏金遜症症狀

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因腦幹內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以致未能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直接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

究竟柏金遜症是否可以預防或根治?又是否遺傳有關?柏金遜症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家人可如何得知家中長者患病?大家可參考以下由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會長葉麗娟醫生,提供的病症相關小知識。


認知障礙症是否柏金遜症的其中一種病徵?

柏金遜症是腦神經功能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與認知障礙症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不過有部分柏金遜症病人亦會出現認知能力退化。認知障礙症則會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包括認知導向、程序步驟等。

柏金遜症在香港普遍嗎?是否與年齡或遺傳有關?

根據2019年的數據推算,香港每100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就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與世界各地的數字相若。年紀愈大,患上柏金遜症的機率愈大。至於遺傳方面,絕大部分的柏金遜症都不是因遺傳而起。

柏金遜症有什麼病徵?家人如何得知家中長者患上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典型病徵包括:

  1. 手或手指震抖
  2. 動作遲緩(活動能力隨病情變化而受阻)
  3. 肌肉僵硬(影響步姿及平衡能力)
  4. 自然動作消失(身體無法正常走動)

柏金遜症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令家人不易察覺。家人最好從行為表徵著手,留意長者的活動能力有沒有出現變化,如手震等,活動能力一般是從單邊性身體開始。

至於非典型病徵則包括:患者會在病發初期出現平衡問題,他們會很容易站立不穩和跌倒,早期出現認知能力變化等,需要醫生臨床診斷。對於非典型的柏金遜症,藥物治療的效果未必如預期理想。家人如發現有以上病徵,應主動求診。

柏金遜症是否可以根治?可否介紹一下目前治療的方案?

現時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柏金遜症,只可控制症狀。醫生一般會以一線口服藥補充「左旋多巴」,以改善病情。家人及病人應積極面對,例如家人可鼓勵或陪伴病人做適量運動,或鼓勵病人按醫生指示服藥。

若發現口服藥對病人並無太大效用,醫生會考慮把適合的病人轉介至腦外科醫生,以初步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腦深層刺激手術。目前公共醫療系統主要有三個會診醫院,包括:瑪麗醫院(港島區)、伊利沙伯醫院(九龍區)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新界區),可為病人進行相關手術前的評估。

柏金遜症有什麼高危因素?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方法?

柏金遜症暫時未知成因,亦未有研究數據有正面結論。目前醫學界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以幹細胞基因治療為研究目標,希望找出引發柏金遜症的源頭。浸大早幾年前亦透過動物實驗,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有望日後用作治癒柏金遜症。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改善吞嚥問題 為患者度身設計治療方案

吞嚥問題可大可小,小則令患者在進食時嗆咳,嚴重者或會導致營養不良或患上吸入性肺炎,甚至可能會因哽塞致死。所謂病向淺中醫,為確保患者吃得安全,並重拾用餐的樂趣,有吞嚥問題的人士應及早求診,接受適切的治療。不如讓房協的言語治療師,為大家講解如何多管齊下,為患者度身設計治療方案,以改善吞嚥問題。

甚麼人需要接受吞嚥治療?

房協言語治療師指出 ,吞嚥困難主要可分為:

  1. 口腔期 — 牽涉咀嚼或食團往後推送問題,指長者或舌頭不夠力,或嘴唇開合有問題
  2. 咽喉期 — 牽涉咽喉問題,如吞嚥反射遲緩,或咽喉附近肌肉力量不足
  3. 食道期 — 牽涉食道問題,如食道括約肌開合異常

在安老院舍接受吞嚥治療,通常是以下三類人較為常見:

  1. 中風人士 —  因神經受損而影響吞嚥
  2. 柏金遜症患者 — 因疾病而影響肌肉力量、活動幅度或持久力
  3. 長者 — 因年紀大而出現退化問題

吞嚥問題有什麼治療方案?

吞嚥問題的治療方案主要分為兩類,言語治療師一般會多管齊下,同時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

  1. 間接療法

如改變食物的濃稠度、選擇適當的餵食姿勢及輔助餵食工具。

2. 直接療法

  • 嚥肌強化訓練

訓練喉嚨附近肌肉、舌頭嘴唇的肌肉等,其中可使用不同工具改善吞嚥問題,如言語治療師透過電療機,加強患者的喉嚨肌肉訓練,減少患者出現嗆咳的機會。

  • 刺激法

針對吞嚥神經比較弱的患者,利用低溫,如冰塊或冷凍過的檸檬棒,刺激負責吞嚥的神經。

家人在治療期間,可以怎樣配合?有沒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房協言語治療師表示,家人最重要的是在家遵從言語治療師的飲食建議,如吃糊餐、在膳食內加凝固粉等。另外,言語治療師亦會教授照顧者如何在家協助進行相關的復康運動,如口腔肌肉訓練或替代運動等。

吞嚥治療一般為期多久?是否需要定期覆診?

吞嚥治療的頻密度及治療時間,主要視乎病人的情況而定。如病人在中風後的黃金康復期,病人與言語治療師見面就會相對頻密。

有吞嚥問題的病人可以完全康復嗎?

房協言語治療師解釋 , 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同,而不同的因素亦會影響康復速度,如年齡、嚴重程度等。以中風或腦部創傷的人士為例,如果在患病首半年已開始接受治療,就會較容易復元。至於長期病患,如患上柏金遜症的老友記,由於病情會逐漸加重,治療方向多數會以維持現有能力、減慢退化為主。

如果是住院舍的老友記,他們可以接受相關的言語治療服務嗎?

可以。如有需要,不少院舍有為有吞嚥問題的人士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以房協為例,轄下兩間護理安老院「安頤閣」及「喜頤閣」與社署合作,提供免費的言語治療服務。言語治療師每週會在指定時間,上門為兩間院舍的老友記提供服務。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知能力評估 有助針對性地安排訓練

從日常環境中細心觀察蛛絲馬跡,然後再作進一步行動,原來並非電視劇裡私家偵探的專利!

就好像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 (Sally Wong) 所說,她與同事們透過日常與長者接觸,了解他們的認知能力、身心狀態;若然有需要,便會立即建議他們作認知評估,得出客觀且專業的參考分數。

評估?點可以靠「估估吓」!

以你的工作經驗來說,什麼人士需要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不像傷風感冒、頭痛或肚痛等,當患者感到不適便會針對性地去求醫;在絕少情況下,會有人士突然前來要求進行認知能力評估。作為從事「社區復康」(Community Rehabilitation)工作的職業治療師,我日常會接觸到的長者包括房協「長者安居樂」住屋計劃的租戶,以及機構旗下的Residential Care Home for the Elderly院友。

我們會著眼於長者實際日常生活的情況及身體功能。例如當有長者中風後出院,我們會去了解他們有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又例如當長者的家人觀察到老友記似乎記性開始變差,沒以往般「精靈」,開始擔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我們便會跟那些家人再作溝通,看看需不需要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在房協的長者房屋和護理安老院的環境下,我們不同崗位的同事如社工、護士等,會經常跟老友記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能夠密切觀察到他們的身體情況。長者們能夠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社區與社交圈子,有身體上和社會心理上的支援。

曾有一個例子:有位婆婆是樓上租戶,住了好幾年,她一向有付錢到樓下院舍「搭食」的。慢慢廚師發現,婆婆開始經常忘記去取飯餐,同時亦有另一些同事留意到她日常生活上,頻密地出現其他無記性的情況(如經常忘記帶鎖匙等),於是社工同事便前來聯絡我。我們就是從這些日常生活上的細節,一些來自家人、照顧者、機構同事,或其身邊接觸人士觀察所得的資訊,看看可做些什麼去幫助長者,包括進行認知評估。

接受認知評估的重要性在哪?

當醫生去診斷一位人士有否患上認知障礙症時,會綜合以下各方面的參考資料:

  • 磁力共振掃描 (MRI) / 電腦掃描(CT Scan)
  • 驗血
  • 來自家人的資訊
  • Cognitive assessment

MRI / CT Scan 俗稱「照腦」,假如病人曾中風或患上柏金遜症而令腦部受影響,可透過照腦觀察得到。

此外,對於認知障礙症的個案,由於病人的思維或已較為混亂,難以由他們親自講解身體的情況。因此,醫生十分需要家人 / 日常接觸者 / 照顧者的分享來知道病人的背景和病歷,例如長者在日常生活有否經常忘記事情、容易迷路、常常無故大吵大鬧等?問題出現了多久?

認知評估主要由職業治療師負責進行,醫生會參考職業治療師的認知評估報告分數,是診斷過程其中的重要一環。然而,大家必需留意:即使長者認知評估的分數較低,單憑這方面並不足以斷症、不等於他 / 她便患有認知障礙症,分數只是其中一個參考而已。

在社區的層面,家人並未必會帶長者去看醫生診斷認知能力,若然接受了職業治療師的認知評估,那些分數可作為日後的參考指標,能夠對長者的認知能力狀況有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評估的分數較低,職業治療師能夠客觀地告訴家人患者可能有認知上的問題,讓他們在日常生活多加注意;同時因應長者在某些較弱的範疇,針對性地為他們安排認知訓練和活動。

一個全面的認知評估,包括哪些元素?

目前在本地醫學界有幾類型的認知評估,當中最普及、最常用的是「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簡稱“MoCA”)。當醫生為患者診斷時,會採納由職業治療師進行的MoCA評估分數,作為其中一個參考。

MoCA的評估範疇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綜合起來便能夠對接受測試者的認知能力有更全面的了解:

  • 記憶
  • 語言流暢度
  • 現實導向
  • 延遲記憶
  • 專注度
  • 視覺空間/執行性

當進行認知評估時,職業治療師需要遵循特定的發問模式和評分標準,如此評分才有代表性和參考性。我們會因應患者在評估中表現較遜色的範疇,日後針對性地安排多一點訓練。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AdobeStock_272803396-min

一提到助行器具,相信很多老友記都會說:「有得揀,我都唔會用,除非自己身體轉差或有意外!」當老友記拿起人生第一個助行器具時,都會有很多內心掙扎。他們會感覺尷尬、不習慣、怕別人的目光……

不論願意還是不願意,助行器具是協助行動不便長者的步行工具,加強他們的自我照顧、消閒及工作的能力,避免生活質素降低。事實上,當老友記與這個人生新拍擋慢慢配合及適應後,老友記往往會發現這個小東西將是不可分離的「好依靠」!

為何要用助行器具

助行器具的使用可分為短期或長期的使用。短期使用主要是針對一些突發而短暫的情況,例如因意外入院,進入復康期及出院後的短暫使用。長期使用的情況,則針對長期病患的人士,如中風、柏金遜症,關節炎等長者,都是常見需要長期使用的。

選擇合適的助行器具,不單能確保長者日常生活安全,亦能提升生活質素,融入社區生活。所以只要選用正確及合適,這個老友「依靠」能確保長者出入平安。相反,選錯用錯的話,它反而會增加長者跌到風險。

例如,踏進雨季,地面濕滑,很多長者們為一時方便,利用雨傘、行山桿當作拐杖使用。但其實這些工具並不安全,雨傘的設計只為遮擋雨水,其骨幹在承受重力上極為不足,而且不能防滑,潛在一定危險;而行山桿的防滑度亦不足,因此長者應選用正統拐杖方為安全。

但問題是,應如何選擇這個晚年的「依靠」呢?有什麼細節是在選購時需要留意?

如何選用「它」

「士的」 / 拐杖

一提起助行器具,大家都會想到是「士的」或拐杖。其主要功能是協助下肢能力較弱的人士步行,減輕對下肢的負荷。一支合符標準的「士的」,由把手、造製的物料、筒身高度、以及底部防墊都需要小心注意。以下我們來談談當中的要訣:

1. 把手方面:
需要選擇堅固而不易損壞的物料,而T型把手會比U型把手更方便及適合日常使用。

2. 筒身物料方面:
現時主要使用鋁合金製造,因為較為堅固及輕身,不會加重老友記的負擔。

3. 調較高度方面:
筒身亦可因應長者的高度而作出調整,但建議由專業或經受訓練的人士協助,以確保其高度是合適的。

4. 底部防滑方面:
拐杖底部必須設有防滑膠墊,有助使用者安全使用,不致跌倒。底部的防滑膠墊,卻很容易被人忽略,由於經常損耗,每天與地下磨擦,防滑膠墊必需要定時更換。老友記或其家人要定時拿起拐杖,查看底部的圈形是否漸漸不明顯或消失,若是,應立即更換以保安全。

有部分人士會選擇使用雨傘或一些由木製成的「士的」,但我們會建議他們使用由鋁製造的「士的」供日常使用。主要原因是雨傘並不是設計來供人作支撐用,其物料有可能因長期使用不當而出現損壞,危害安全。而木製「士的」,其外表多為不規則,內裡構造亦不能肯定是否安全,因此不建議使用.

四腳助行架

四腳助行架的使用,主要是適合體弱、平衡欠佳的人士使用,但它需要較多空間運作。在家中使用的話,需要配合的較大的家居空間,以免發生絆倒意外。四腳助行架亦分別有不同的種類,用者可先聽取醫護人員建議,才再選取適合自己的款式。

1. 固定式的圍架
此款式不能摺存收放,因此較為霸佔家居空間。另外,老友記亦要考慮日常生活中,是否較多機會外出,否則這種助行架架並不建議使用。但其優點正是沒有多餘的開合位置,因此在保養及維修上亦相對容易。

2. 開合式圍架
此款四腳助行架需要的活動空間相對較少,也較適合多外出的老友記使用。其設計放便收放,能節省位置,例如外出乘搭交通工具時,也方便暫時收起。但需注意的是,每次使用時,用者或同行人士應檢查並確保開啟後結構穩固才開始使用,否則可能會發生意外,同時應定期檢查開合位置有否損壞。

3. 有轆圍架
此款是在四腳助行架的『腳』上加添了輪子的類別,對柏金遜症的老友記來說是適合使用的種類。在使用時,要需要停下的時候,只需把四腳助行架後面的支撐點按在地上就可以。

每款四腳助行架如同其他助行器具一樣,都是可調整高度並需留意保養事宜。

三腳/四腳爪拐杖

三腳/四腳爪拐杖是適合平衡能力較弱,而又希望維持相對活動能力的長者使用,其結構與「士的」非常接近,不同的地方在於底部支撐點由一個變成三個/四個,因而可以提供更大的保障。在選擇方面,亦要留意以下事項:

1. 高度:
建議由專業或受訓的人士協調調整以保安全。

2. 把手:
另外三腳/四腳爪拐杖亦可因應用者需要而改為左手/右手把持,但用者不要隨便自行更改,以免影響及跌倒。

3. 防滑膠墊:
在日常保養上亦要注意防滑膠墊的更換,免得日久磨損失去防滑工能生危險。

總結助行器具款式五花八門,種類繁多,要選擇一款合適的,需要用者、照顧者以及醫護人員共同討論及選擇。同時定期的保養及檢查亦確保用具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為了讓長者出入平安,在選擇這個晚年「依靠」時絕不能馬虎隨便哦!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