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可以預防 三大檢查適合不同風險人士

根據醫院管理局的報告,大腸癌在香港的病發率有持續上升之趨勢。在2017年,此疾病於本港的整體病發率排名更是多項癌症之冠,而其死亡率每年逾二千宗,排名僅次於肺癌。適逢6月是「澳洲腸癌關注月」,我們藉此機會邀請到「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的林遠東研究助理教授,為大家講解大腸癌及「大腸癌篩查計劃」之要點。

大腸癌的成因有什麼?哪些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數據顯示,大部分的大腸癌個案都是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成,若果能夠及早找出腺瘤性瘜肉並將它們切除,便能夠阻止它們繼續長大、繼而演變成大腸癌。一般來說,這些腺瘤性瘜肉需要經歷很長時間(平均約十年),才會演變成惡性腫瘤的,不會於短時間內突然形成。

以下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

  • 男性
  • 50歲或以上人士
  • 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曾經患有大腸癌
  • 嗜煙或嗜酒
  • 高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
  • 常進食醃製肉類(如:午餐肉)或紅肉(豬、牛、羊)
  • 肥胖
  • 缺乏運動

大腸癌有什麼徵狀?

大腸癌徵狀包括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幼、大便後仍有急便的感覺、不明原因的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持續腹痛、腹脹或摸到有硬塊、不明原因的疲累。可是,早期大腸癌有機會是毫無徵狀的。因此,當大家到了50歲或以上,即使身體並沒任何異樣,仍該進行大腸癌篩查.

防大腸癌?

  • 50歲或以上人士:宜定期(每兩年一次)接受由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進行大便隱血測試,這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 切勿吸煙
  • 若果以往有「多肉少菜」飲食習慣的人士,宜改變為「多菜少肉」
  • 減少進食醃製食物
  • 限制飲用酒精飲品
  • 多運動(每天最少運動30分鐘),如此可減少便秘的機會,並保持良好的體重

針對大腸癌,目前坊最常採用哪些檢查?

若大家發現身體有異樣或想作深入了解,第一步該先諮詢醫生的建議,由醫生根據其身體情況找出最合適的檢查方式。以下是兩種常見的大腸癌檢查:

最準確的檢查:大腸鏡檢查

這是科學界檢查大腸的「黃金標準」,一般而言整個過程約30分鐘。檢查前需要進食低纖餐及服用瀉劑來排清大腸內的大便,從而讓醫生於檢查時能看得一清二楚。

它屬於「入侵性」的檢查,需要從肛門將大腸鏡放進大腸內,以內視鏡技術來觀察大腸內壁黏膜的狀況。過程中,醫生可透過器材清走腸內殘餘的大便,甚至即時作出治療,如發現瘜肉便會直接切除。大腸鏡檢查存在著少於百分之一至少於千分之一的機會出現像感染、出血、腸道穿孔、心肺併發症及急性腸閉塞等嚴重情況。

最安全的檢查:大便隱血測試

此檢查方法的優點是簡單、方便、零風險,大家只需要在家中如廁後,依照指示收集少量大便樣本再交回診所化驗便可以了。過程完全不存在入侵性,這是最安全的檢查方法。

可是,其準確度與大腸鏡檢查作比較會相對較低。這個測試的原理是間接地檢測大便中有沒有肉眼看不見的血紅素;不過,並不是所有大腸癌個案的大便都必然帶血的。此外,即使接受檢測者的大便帶血,亦需要視乎他所採集的樣本是否帶血(含血紅素)的部分。儘管如此,大便隱血測試對於大腸癌仍然是個準確度不錯的測試方法,只是對於瘜肉的測試就未必太有效。

嶄新的檢查:透過檢測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

透過檢測特定的糞便細菌基因去偵測大腸癌,是一項嶄新的非入侵性大腸癌篩查工具,檢測大腸癌的準確度高。因為最新研究顯示,腸道微生態與大腸癌息息相關,當我們的腸道長期暴露於失衡的微生態環境下,便會增加大腸癌形成的風險.

政府所推行的「大腸癌篩查」中包括哪些檢法?

香港目前所採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名為「大腸癌篩查計劃」),跟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安排亦十分相似:首先會安排沒有病徵的市民到了某個年齡的時候(例如50歲或以上),進行大便隱血測試。若是陽性,便需要再進行大腸鏡跟進檢查;而若是陰性,待兩年後再重複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癌檢查的過會令檢查人士不的嗎

由於大便隱血測試並不存在入侵性,過程中不會產生任何不適感,以下重點均是針對大腸鏡檢查:

  • 由於過程中有機會出現肚子絞痛的情況,醫生或會隨著檢查人士的身體狀況為他們注射強力止痛藥及鎮靜劑,盡量讓他們在睡眠狀態下不會感到痛楚。
  • 很多大腸鏡檢查人士表示,檢查前的腸道準備相對於檢查的過程,更讓他們感到辛苦!他們事前需要戒口,不能進食高纖維及難消化的食物(例如:蔬菜、紅米、牛扒、牛筋等)。另外,檢查人士事前需要飲用大量瀉水(根據目前公立醫院的安排,檢查人士事前一般需要飲用四公升的瀉水),然後需要不斷上廁所,排清腸道內的大便。

要定行大腸癌篩查?

我們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每兩年進行一次大便隱血測試,亦即政府免費提供的「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一線檢查方法。市民大眾需要持續而定期進行測試,才能保持其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倘若大家並沒有按照這個建議年期定期作測試,那便不是一個良好的依從性,而這亦會影響整個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可靠性.

至於大腸鏡檢查(亦即「大腸癌篩查計劃」之第二線跟進檢查),即使檢查結果是陰性,我們仍然會建議市民十年後再次接受此檢查,因為大腸鏡檢查後仍有機會長出大腸癌或瘜肉。

到哪受大腸癌查?

  • 透過衛生署關於「大腸癌篩查計劃」的網頁,市民大眾可查閱全港十八區提供相關檢查服務的診所,費用全免。
  • 若大家希望付錢尋求醫生建議然後進行檢查,則可自行聯絡各大私家醫生。
  • 假如市民大眾發現自己有明顯病徵,懷疑自己有大腸癌,可前往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求診(需要轉介信)。

若大家想多了解「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有什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於2018年正式成立並進行招募。此計劃在2018-2022年間,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免費的一站式多樣癌症篩查服務,包括大腸癌、乳癌及前列腺癌。

此計劃目前正進行中,預計於2022年12月31日結束。如對此計劃有興趣的人士,歡迎於網站內的「癌症篩查」部分登記。而若計劃之完結時間有變動(例如延長招募),屆時亦將於上述網站刊出相關資訊。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添置扶手及便椅 長者住得安全又安心

浴室是家居意外的黑點, 隨著年齡漸長,長者下肢肌力不足,加上浴室地面濕滑,長者稍不留神,容易跌倒。要住得安全又安心,長者就要考慮在浴室安裝扶手,或使用其他輔助用品如便椅,以減低發生家居意外的機會。不如我們由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為大家講解一下選用扶手及便椅的小貼士!

扶手篇

照顧者應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需要使用扶手?

很多我接觸的個案,都是因為長者住院後,身體功能未能回復正常,又或是長者的身體狀況,因疾病而變差。這時候,家居安裝扶手,對長者非常重要。長者家居的活動範圍,如浴室、客廳、房間等,皆可安裝扶手,而當中又以浴室最為普遍,因為長者在洗澡時,地方濕滑,空間大多狹窄,未必能放下一張座椅,長者出入活動及穿衣服時,都需要扶手借力。


扶手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物料主要是什麼?

扶手有不同種類,除了基本型號外,亦有U型座地式,建議長者若需安裝扶手,可尋求職業治療師的協助。我們會根據長者的身高及四周環境作出評估,再建議扶手安裝的位置及高度等。市面上大部份扶手都以不銹鋼製造,部分更加上白色塗層或防滑紋以供選擇。

照顧者在選扶手時,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

照顧者需要留意安裝扶手的位置,包括考慮長者雙手可以活動觸碰的範圍,以及功能學上可以給長者借力的位置。假若把扶手安裝在不適當的地方,會令長者無法借力,亦影響扶手的輔助能力。另外照顧者在安裝前,亦要考慮牆壁的情況,例如牆身有沒有隱藏的水管或電線,因此我們的評估非常重要。

浴室本身有毛巾架,可否用毛巾架代替扶手?

一些長者或會貪一時方便,認為使用毛巾架即可,但一般毛巾架承受力較低。此外,部分長者亦會借用洗面盤作支撐,以致洗手盆的牆身因長時間借力而出現裂縫,令洗手盆亦有下跌的潛在風險。

便椅篇

照顧者應如何評估長者是否需要使用便椅?

長者是否需要使用便椅,是根據長者的活動能力及肌力而決定,包括:

  • 長者四肢是否活動自如?
  • 長者是否可以安全步行到洗手間?
  • 長者是否可以安全地坐上廁所?
  • 長者可否控制肌力蹲下?
  • 長者如廁後站立是否感到吃力?

職業治療師會根據評估結果而作出建議。

便椅主要分為哪幾個類別?設計有什麼特色?

便椅一般可分為兩類,即有輪及無輪便椅。無輪便椅可長放床邊,方便長者上廁所,有輪便椅則可方便推行或置於廁所上,但需要注意規格是否適合放到坐廁上。另外市面上亦有便廁沐浴椅,集沐浴掎及便椅於一身。一般便椅兩邊都有扶手,方便長者借力坐下及起身。

便廁沐浴椅是否較便椅更好?

便廁沐浴椅一般是有輪設計,部分亦備有後傾功能,適合較弱長者使用,方便照顧者為長者沖涼及洗頭。便廁沐浴椅因為安全性更高,長者既可全身躺下,又適合在潮濕的環境下安全使用,因此較一般便椅昂貴。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長者尿頻「有得醫」 正視問題易處理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長者會出現不同的毛病。尿頻是其中一個常見的問題,對他們的生活構成影響,晚上需要急著上廁所,也容易跌倒受傷,有些長者甚至會擔心是否患上嚴重疾病,像是癌症。我們特意邀請了香港泌尿外科學會,為大家分享有關長者尿頻的成因及相關的檢查和治療。

怎樣定義為有尿頻情況?

尿頻的定義很主觀,只要個人認為小便次數過於頻繁,就可以指為尿頻。坦白說,小便次數受不同因素影響,如液體攝取量、生理和心理因素、個人的體質和生活習慣等,故没有特定的數字作「尿頻」的指標。傳統上以日間(排除睡眠時間外)小便次數7次為正常水平,但這只是粗略參考。在診斷病人尿頻的原因時,還需要評估上述等不同因素和每次小便的份量一併考慮。準確的膀胱日記,清楚記錄全日的液體攝取量和時間、小便量和時間,能幫助醫生評估情況。

男士尿頻或多夜尿是否代表前列腺出問題?

男士「尿頻」和「多夜尿」是下泌尿道症狀的其中兩樣。下泌尿道症狀可分為排尿和貯尿症狀,而「尿頻」和「多夜尿」屬於貯尿症狀。

下泌尿道症狀的成因可以是膀胱(如膀胱炎、膀胱過度活躍症等)、前列腺(如良性前列腺增生、慢性前列腺發炎等)、尿管(如尿道收窄)出現問題或神經系統受損引起。

而「多夜尿」的原因就更廣泛,除尿道問題外,藥物影響、心臟機能衰退、糖尿病、睡眠質素差,甚至睡眠窒息也可以是原因。隨著年齡增長,利尿激素的晝夜調節功能減退,晚上的尿量也會增加而形成夜尿問題。

「尿頻」和「多夜尿」的成因眾多,也可以是多種因素同時出現,不一定代表只是前列腺出現問題。

年長女士尿頻的成因有什麼?

成因可分為泌尿系統問題和非泌尿系統問題。

如病徵主要是尿急,通常也有尿頻和夜尿的情況,甚至急迫性尿失禁,可統稱為膀胱過度活躍症(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正常膀胱容量為300至500毫升,膀胱過動活躍症患者的膀胱肌肉,會在未載滿排尿的容量時不自主收縮,引起上述徵狀。膀胱過度活躍症並非只是女士才有,男性也可以患上。

在診斷患者有膀胱過度活躍症的同時,首先要排除繼發性原因的可能性:包括尿道炎、間質性膀胱炎和神經系統問題。在女性,較少見的繼發性原因,包括膀胱石和原位膀胱癌。在排除這些可能性後,患者一般就屬於原發性膀胱過度活躍症。

尿道炎是年長女士最常見的尿頻成因之一。由於更年期後的婦女的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引致下陰微生態和酸鹼值改變,大幅增加患上尿道炎的機會。其症狀包括小便赤痛、尿急尿頻等。

非泌尿系統問題,包括糖尿病、飲用利尿劑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飲料如(咖啡、茶、奶茶和酒精)、精神緊張和某些藥物引起的副作用等,都是導致尿頻的成因。

針對尿頻情況,長者應該何時需要看醫生?

當長者出現尿頻情況,可以先從一些生活習慣改變入手。長者可盡量避免飲用含利尿劑和咖啡因的飲品,如上茶樓飲茶時可改為飲水。他們亦可避免一次飲用太多水,一杯水可以分幾次飲用。當感到有尿意時,可嘗試轉移注意力,使尿意消失,從而減少小便次數。

但當尿頻情況没有改善,甚至進一步影響日常生活;或除了尿頻外,還出現其他病徵時,如血尿、小便困難或疼痛、口渴而需要不停喝水、氣促、大便失禁和雙腳無力等神經系統徵狀,就應該馬上求醫。

看醫生時會做什麼相關尿頻的檢查?檢查所需費用會否很高?

經過問症過程、參考病人的病歷、分析正確記錄的膀胱日記,醫生一般都可以大概分辨出尿頻成因:是泌尿系統還是非泌尿系統的問題。

針對尿道系統問題的檢查有:身體檢查、指探前列腺檢查、血液檢測、尿液分析、尿液細菌培植、尿流速測試、餘尿量測量等。在醫生評估及與病人商討後,有些病人還會進行前列腺指數檢查。醫生也會要求病人填寫問卷及評分表,以評估徵狀對患者的生活影響。視乎臨床診斷和病人病徵或會有進一步的檢查,收費也視乎檢查項目而定。

值得一提的是,膀胱過度活動症是根據患者的症狀,而得出的臨床診斷,檢查之目的是在於排除繼發性的因素。

尿頻「有得醫」嗎?

醫治尿頻的方法視乎尿頻的成因而定,一般可分為保守治療、藥物或手術方法.

保守治療包括上述的生活習慣改變。另外,也可以由泌尿科護士指導進行骨盆底肌肉訓練,以抑壓膀胱收縮,減少尿急尿頻的感覺,從而減輕病徵。

對於病徵主要為尿急及尿頻,或被診斷為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患者,醫生會處方針對抑壓或減輕膀胱收縮力度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抗乙醯膽鹼及b-3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

抗乙醯膽鹼傳統上用作第一線藥物,但副作用較多,如口乾、便秘、眼矇等,患有重症肌無力和急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的人士及腦退化的長者更不宜服用。

b-3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是新一代的藥物,副作用較傳統藥物少,但患有高血壓,而且血壓控制不佳的長者就不適合服用。

病人尿頻的成因是膀胱過度活躍症,而藥物治療沒有明顯好轉,或因副作用不適合用藥,醫生會考慮脛後神經電激治療(Posterior Tibial Nerve Stimulation)或膀胱注射肉毒桿菌毒素治療。

有尿頻問題及其他下泌尿道病徵的男性長者,尤其針對阻塞性徵狀(尿流斷斷續續,甚至尿瀦留)的病人,醫生會處方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藥物。最常用的藥物為a受體阻斷劑,它的主要功用是放鬆前列腺及膀胱頸的肌肉,從而提升尿速。副作用包括頭暈、疲倦、體位性低血壓,甚至昏厥,這可導致長者跌倒,要小心使用。 另一類常見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藥物是5a-還原酶抑制劑,此藥物能縮小前列腺五至四分一,它主要的副作用是精液分泌減少與性慾下降。

以上藥物可一併使用,但患有不同長期病患的長者一般已經有服用多種藥物,如果需使用上述藥物前,應先請教家庭醫生的建議。

如果服用藥物後病徵沒有好轉,可以考慮手術方法。醫生會視乎尿頻的主因,建議不同的手術。

如下泌尿道病徵是由前列腺增生引起,可以考慮進行經尿道前列腺電切手術(TURP)或雙極電刀手術,從尿道放入內窺鏡,切除前列腺中央增生的部分。

近年良性前列腺手術有不少新技術發展,如使用激光的經尿道鈥激光前列腺剜除術(HOLEP);或使用Urolift系統的經尿道前列腺提拉手術。該系統通過細小植入物,拉回堵塞尿道的前列腺葉,從而打通尿道,回復順暢尿流。還有使用水蒸氣技術的水蒸氣熱力治療手術(Rezum),這系統透過水蒸氣轉化為水的過程,釋放的能量加熱前列腺組織,去除阻塞的部分。

總括而言,尿頻是「有得醫」的。醫治方法因不同病人和病徵程度而定,需要先跟醫生商討,選擇最合適的方法。

了解更多:香港泌尿外科學會

實用資訊圖:

你可能也感興趣:

家居滲漏逐處捉 長者友善設計破解浴室陷阱

家中出現滲水或漏水,除了影響自己家庭,同時亦可能困擾鄰居。中心日前邀請了香港樓宇檢驗學會,跟大家分享家居滲漏的成因及注意事項。而中心的職業治療師,亦介紹了常見的浴室陷阱,以及相關的貼士。

鄰居協商處理滲漏

香港樓宇檢驗學會副會長王信智詳盡地介紹了多個常見的家居滲漏位置,包括水龍頭、座廁、浴缸、牆身等。以浴缸為例,主要會滲漏到下層單位,而成因大多是浴缸底部的水管接駁不良或有破裂。

王信智提醒大家,如果家中廁所出現滲漏情況,要通知樓上住戶、管理處及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滲水辦),並建議大家與鄰居互相協商處理滲漏,因為萬一雙方僵持,或需要以法律解決時,隨時需要花費大量金錢於律師費等的訴訟費用。

友善設計減低浴室跌倒

中心一級職業治療師黃澄希講解了常見的浴室陷阱:滑倒、絆倒和撞到,這多數來自地面濕滑或門檻。長者容易因為這些潛在危機而受傷,甚至骨折。另外,部分長者因為視力轉差或眼睛毛病,容易於昏暗的環境中「叉錯腳」而跌倒。

講座中建議了以下長者友善設計,減低長者在浴室中跌倒的風險:

  • 有足夠光度的Light:避免長者因看不清地上積水或其他雜物而滑倒絆倒
  • 安裝夜明燈:確保晚上有充足照明
  • 清除地面危機:例如避免堆放雜物及電線、地面保持乾爽、地面加提示貼紙
  • 改用防滑地磚或噴塗防滑鍍膜:令浴室地面防滑,提高安全性
  • 改為拱形門檻或加裝斜台板:避免因門檻而絆倒受傷
  • 浴缸改裝為企缸:「檻出檻入」浴缸容易令長者滑倒

不同的輔助工具也能讓長者更安全地使用浴室。職業治療師介紹了浴缸板,長者可以安坐其中淋浴。這工具還能讓長者以坐著的姿勢進出浴缸,減低跌倒的風險。此外,我們亦建議長者,考慮加裝浴缸扶手,作為借力,以備不時之需。

同時,大家亦可於面盆旁邊安裝扶手。長者因為平衡力不足或下肢乏力,貪方便會以面盆借力。但當中的風險是,一般面盆不是專門給借力之用,長期以此借力可能令面盆損毀。

如大家有意選購及安裝扶手或浴缸板等輔助工具時,建議先向職業治療師諮詢,以揀選最合適的產品。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

認識腸鏡檢查 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是本港最常見的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5年的數據顯示,每年大腸癌的新增個案超過5,000宗。

同時,大腸癌亦是本港第二號癌症殺手,僅次於肺癌;每年死亡人數多達2,000人。

研究顯示,大部份的大腸癌都是由腺性瘜肉演變出來,若及早切除瘜肉,可以有效地預防大腸癌。早期的大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尤其重要.

大腸癌篩查計劃

政府方面,衛生署於2018年8月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分三個階段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大便隱血測試」。 若果參加者的大便隱血呈陽性,會被轉介至已參加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從而找出大便帶隱血的原因。

腸鏡檢查之優點與過程

目前來說,進行腸鏡檢查是檢查下消化道的最佳方法,同時亦是發現及切除瘜肉的最有效方法。

結直腸內視鏡,俗稱「腸鏡」,是一條柔軟及可屈曲的內窺鏡。照腸鏡時,醫生會將腸鏡由肛門放入,經過直腸、月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最後到達盲腸部位。透過內視鏡的影像,可直接檢查結直腸內壁黏膜的情況,準確度較其他的大腸檢查為高。如檢查時醫生發現瘜肉或病變,更可以立即為病人進行瘜肉切除或組織抽取。

無痛大腸鏡檢查

現今醫學昌明,醫生可透過很多方法為病人進行「無痛大腸鏡檢查」,大大減低甚至消除檢查時所引起的不適。

靜脈鎮靜劑注射

檢查前,醫生會為病人注射鎮靜劑及止痛藥,讓病人進入熟睡狀態。由於藥力較輕微,病人在檢查後可以快速甦醒,休息一小時後已可離開診所。

監測麻醉

在麻醉科醫生監察下進行淺層麻醉,可讓病人進入熟睡狀態,讓痛覺消失。

全身麻醉 

利用麻醉藥、止痛藥及肌肉放鬆劑等藥物,為病人進行深層的麻醉。需要插氣管喉及使用呼吸機,以幫助呼吸。現時大部份病人均採用「靜脈鎮靜劑注射」的方法,皆因相對於麻醉,其風險比較低、副作用較少,同時可以舒緩痛楚。

如大家希望獲得更多關於預防大腸癌的資料,可參閱衞生署的專題網站.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