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從啟德起飛(下)
二零一八年一月五日
機裡機外
當年乘搭飛機,必選窗口座位,因為從機艙窗口望著飛機在啟德升降,肯定是刺激的體驗。
![]() |
九龍城區的居民只要抬起頭,就可以在大廈之間的窄縫看到 飛機那龐大的身軀經過,甚至它的車輪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
飛機進入香港市區上空後,可以看見旺角和深水埗一帶的建築物,連汽車路人都清晰可見,直至急轉入九龍灣上空,才看見跑道突然出現眼前,當大家在擔心機翼會否撞到九龍城的樓宇時,飛機便已在跑道著陸,並且在極短時間內滑行到停機坪。
碰巧乘搭的是夜機,更可以近距離欣賞維港美景和市區的璀璨霓虹,飽覽「東方之珠」的醉人景色。
|
1960年代啟德機場客運大樓的餐廳。 |
不但機內的人有刺激的體驗,機外的人也由飛機升降而得到很多樂趣。九龍城區的居民聽到飛機隆隆的聲音,只要抬起頭,就可以在大廈之間的窄縫看到飛機那龐大的身軀經過,甚至為降落伸出來的車輪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身處大廈天台,飛機似乎伸手可及,那震憾更大了。
|
機場客運大樓(1962年),當年能坐上飛機的人多為 |
60年代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在天台設有瞭望台,讓登機人士的親友送別,也讓公眾近距離觀看飛機。另一個看飛機的熱點是九龍仔公園內的九龍仔山,因其峭壁上畫了紅白格子的圖案,所以俗稱「格仔山」。
格仔山對飛機降落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機師在看到格仔山後,便會立即由自動導航改為人手操作,並且轉彎尋找跑道位置,將飛機在極短時間內降落機場。
![]() |
1960年代,啟德機場客運大樓人群送機情況。 |
因此,山上的人每隔三五分鐘便會看見飛機巨大的身影由遠而近,然後又匆匆拐彎而去,對飛機發燒友來說,有甚麼比這景象更吸引的呢?
悲歡離合
可能現代人難以想像送機會是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場面,但在交通不便,通訊科技仍未發達的年代,坐飛機到遠方是大事,接機送機都會舉家出動,隆而重之,而且很多時候想到今天一別不知何日相逢,也無法時刻保持聯繫溝通,臨別之際總是份外傷感。
![]() |
當年啟德機場,不論是離境大堂或接機大堂,都有我們不少難忘的回憶。 |
離境大堂禁區外,依依不捨、萬千叮嚀的送別人群隨時可見,與接機大堂的歡笑熱閙恰成鮮明對比。小小的客運大樓滿載著濃濃的人情味,加上與機場相隔一條馬路就是喧閙的九龍城區,讓啟德機場變得更親切、更溫暖。
![]() |
關閉當天(7月6日),由巴黎飛往香港的CX260號班機上空拍攝的啟德機場。 |
啟德機場已關閉接近20年,九龍城及周遭地區的噪音不再,啟德舊址也發展成郵輪碼頭和其他配套設施,不過,啟德機場仍然是香港最引以自豪的機場,它陪伴香港一起成長,對香港過去的高速發展作出了不能磨滅的貢獻。
圖片來源:互聯網
![]() |
|
![]() |
我們的巴士歲月 |
![]() |
趣談新年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