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當家中的老寶貝長期患病,不論患病一方還是照顧者一方都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壓力,不足為外人道。其實,當長期病患的風暴來臨,只要懂得尋求適當的社會資源,患者與照顧者就能減輕負擔,風雨同行。
七成長者為長期病患者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資料顯示,長期病患是指長時間並隨時日慢慢惡化的疾病。長期病患的常見例子有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病患等。香港政府統計數字亦顯示,本港長者人口中,有七成患有一種或以上的長期病患,最普遍的是高血壓、關節痛、眼疾和糖尿病等疾病。
患者與照顧者的壓力
面對病情的變化,患者和照顧者都較難即時適應,亦要承受疾病所帶來的不便和影響,雙方各自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壓力。
患者的壓力來源︰
* 未能接受老化所帶來的變化,對死亡產生不安和恐懼;
* 照顧者未能完全體諒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變化;
* 長期負擔醫療費用所造成的沉重經濟壓力;
* 缺乏支持,對社會的支援及資源亦不認識不足。
照顧者的壓力來源︰
* 面對患者病情未見好轉,甚至每況愈下而感到未盡全力、內疚和傷心;
* 對於患者的病況不了解,由於照顧患者的知識及技巧不足而產生壓力;
* 患者過分依賴照顧者;
* 家人或朋友不願意支持或分擔照顧患者的責任;
* 長期負擔醫療費用所造成沉重的經濟壓力;
* 缺乏支持,對社會支援及資源認識不足。
影響家庭及社交生活
由於長期病患者需要定時定刻的照料和支援,照顧者可能因過分投入照顧而導致身心俱疲。註冊社工陳美寶表示,在患病過程中,患者的思想會變得負面、態度消極,覺得前路茫茫而容易發脾氣。有時甚至會感到沮喪及情緒低落,嚴重者可能會因而患上抑鬱症或焦慮症。此外,患者很多時亦會減少與人接觸,以致缺乏社交生活,人際關係因而受影響。
另一邊廂,因為要照顧患者,照顧者容易出現精神緊張、無助、失眠等情況,加上缺乏時間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生活模式亦可能受到影響,加上長期照顧病者需要支付龐大的醫療費用,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亦令照顧者感到無比的壓力;若得不到適當的渠道舒緩或支持,照顧者亦會變得情緒低落及脾氣暴燥,甚至向家人和病者發洩怨憤,令家庭關係亮起紅燈。
照顧者的秘訣
因此,作為照顧者,應積極處理情緒和壓力問題,例如:
* 了解患者的疾病及心理反應,學習護理的技巧,增加照顧者的信心和應變能力;
* 對患者要有合理及恰當的期望;
* 鼓勵患者做一些能力範圍可以做得到的事,保持其獨立及自我照顧的能力;
* 在生氣或憤怒時,避免和患者爭辯,先離開好讓自己冷靜下來,再處理問題;
* 簡化護理程序,固定每天例行的工作;
* 與家人商討分擔照顧患者的工作;
* 給予自己私人空間,保持應有的社交生活;
* 維持對自己正面的評價,肯定自己對患者的照顧和付出的努力;
*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注意均衡的飲食;
* 學習鬆弛技巧如深呼吸和肌肉鬆弛練習;
* 尋找適當的社會資源,減輕負擔;
* 避免使用不恰當的方法去處理壓力,例如逃避、依賴藥物或酒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