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方乃權教授運用科技治療輕度認知障礙 數據支持成效理想

若果家中有長者記性開始轉差,作為家人難免會感到徬徨。房協得到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的支持,合作推出「康復治療伙伴合作計劃」,他們派出臨床導師 / 資深物理治療師及職業治療師,進駐房協轄下的北角「Joyous Circle」和牛頭角「彩頤居」,幫助有需要長者重拾生活正軌。

計劃亦包括一系列「教授與您同行康復路」主題講座,在首場講座裡,理大方乃權教授介紹了不同的認知障礙症治療新趨勢,以及跟認知障礙症長者溝通的技巧。

有什麼徵狀可以提醒家人,是時候需要帶長者做認知評估?

除了認知功能上的缺損,家人對於長者行為上的轉變,亦有需要留意的地方。很多時候,同往的家人會比較容易察覺到這些問題,而不同住的家人卻未必明顯地留意得到。若果大家發現家中長者有以下問題,那便需要考慮為他們安排進行認知能力評估:

  • 突然開始迷路,忘記如何回家
  • 重複忘記關爐頭、關水喉
  • 持續地無法好好用言語表逹,或找不到適當詞彙

為何要特別留意「輕度認知障礙」?

在長者正式確診患有認知障礙症之前,他們往往會有一個過渡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在這個階段,他們依舊能夠自行處理不同的日常事務,如搭車外出、買餸、煮飯等;可是若跟其他同年齡人士比較,記性會差了,即使他們自己都會察覺得到這個問題。

照顧者需要特別留意家中長者有沒有「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這是由於有數據顯示:約四至六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來會發展成「認知障礙症」患者;此外,約一至兩成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將在一年內過渡成「認知障礙症」患者。因此,若果能夠及早發覺輕度認知障礙的徵狀,那便能夠立即進行治療與訓練。

目前醫學界有哪些以科技治療認知障礙症的新趨勢?

結合「認知訓練」與「直流電刺激」

最新研究發現,若果在進行認知訓練之同時,以很輕微的「直流電」去刺激大腦,可令專注力提高,讓認知訓練事半功倍。大家不用擔心安全問題,那些直流電僅僅來自電芯而已,不會構成傷害的。過程中,治療師會在接受訓練人士的頭頂位置接駁一部機器,藉此以微電流刺激大腦,強化認知訓練的成效。

神經反饋訓練

透過「腦電圖」,於頭頂貼上數條電線,一邊觀察大腦的活動,一邊進行相配合的認知訓練。

生物反饋訓練

將儀器戴在手臂上然後進行遊戲,可即時了解大腦活動,從而向接受訓練人士提供輔助,又或改變遊戲規則,藉以提高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訓練集中力。

VR沉浸式虛擬實境治療

接受治療人士在訓練中會戴上VR(虛擬實境)眼罩,讓他們眼前出現一個虛擬空間。舉例說,長者們於訓練中會在虛擬空間的街市買餸,又或者走進了一個虛擬花園等等,這是較為嶄新的訓練方法。

除了上科技與治的方還有哪些類型的認知障礙訓練項目

懷緬治療

在訓練過程中,讓接受治療人士接觸到昔日的事物,例如是含有60、70年代香港景色的圖片或影片。雖然觀賞這些畫面對於改善記憶力並無直接幫助,但讓老友記回到過去的世界,可令他們自我感覺良好,心情變得開朗。

多感官治療

除了較普遍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刺激外,「多感官治療」亦包括了氣味的元素(嗅覺)。透過掛在頸上的儀器,可散發出氣味,例如是下廚的味道,讓人覺得特別「醒神」!此外,訓練項目中還有需要做動作的部分,例如淋花,那是觸覺方面的訓練,需要以手部去接觸。

人形機械人輔助治療

機械人會帶領長者做八段錦、氣功或太極等訓練,另外還有一些認知能力方面的訓練項目。

若認知障礙症長者已到中 / 後期,家人在照顧上應如何處理其行為問題?

作為照顧者,家人首先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自己必須先冷靜,千萬別跟患者吵架,避免產生磨擦,因為這樣只會令患者更加緊張和暴燥。

已到了中 / 後期的認知障礙症長者,他們往往會出現一些挑戰性的行為,例如:吵架、頂嘴、大哭、鬧情緒等。照顧者可嘗試待患者慢慢將眼前所糾纏的事情忘記(例如他們認為被人偷了東西),待事情過後才再慢慢跟他們說清楚。由於患者的理解能力有障礙,跟他們溝通時避免內容太複雜,宜以簡單句子與他們溝通。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如何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篇)

大家都說「在家千日好」,只要能夠待在家中,彷彿便讓人感到最安全、舒適、寫意。可是,假如家中長輩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情況或者未必如此;若果在家中環境、情緒控制或日常溝通等方面處理不好,家居可隨時變得危機處處!有請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黃莎莉 (Sally Wong)為我們逐一講解。

在家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安全上有什麼需要注意

由於相對於一般的長者或成年人,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比較欠缺安全意識,對四周的生活環境亦缺乏敏感度,家居環境對他們來說容易構成危險,家人需要特別注意


(1) 家人宜將尖銳的物品 (例如:刀叉及剪刀等) 妥善地收放起來。

(2) 對於家中的火源和熱水要加倍小心,別讓患者不當接觸而生意外。

(3)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特別容易跌倒或給雜物絆倒,因此家人宜替他們穿上防滑鞋。此外,要避免讓他們穿著過長的褲子。

(4) 若家中厠所有門檻,宜貼上顏色鮮艷的膠紙作提示,厠所地板要時刻保持乾爽。

(5) 家裡的燈光要時刻保持明亮。

(6) 要防止長者有機會爬高拿取物件,家中更不可存放不穩固的椅子等,因他們欠缺分析的能力,萬一站到上面去,便很容易造成危險。

當家中有認知障礙症患者鬧情緒時,該怎樣處理
(1) 首先,照顧者自己需要先保持鎮定,謹記控制自己的情緒。

(2) 照顧者在跟長者相處時需要有耐性,說話的語氣要溫和一點,避免進一步刺激到他們的情緒。

(3) 當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有任何情緒問題、發脾氣,或出現暴力行為時,不宜跟他們爭吵或硬碰,又或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處。

(4) 照顧者可嘗試平心靜氣地轉移一下長者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由於患者的說話或已不合符邏輯,跟他們爭論或已沒意義;再者可能只會進一步刺激到他們的情緒,令情況更差。

(5) 若照顧者發覺實在無法勸阻患者停止某些不當情緒行為,又或無法使他們平靜下來,在安全的大前提下,或可容許他們釋放一下情緒。

如何有效地跟患有認知障礙症的家人溝通?
(1) 大家在跟認知障礙症患者溝通時需要有耐性,說話的語氣要平和、速度不用急。

(2) 若照顧者要向患者發問或給予指示時,說話內容要簡短、直接、淺顯;每次只集中問一個問題,從而讓他們可作簡潔的思考和回答。

(3) 即使患者重複發問,照顧者對他們要有耐心,別表現得不耐煩,從而影響他們的情緒,令他們感到不高興。此外,要避免向他們作出帶有怪責意味的說話,例如:

「你問完又問㗎!」

「你咪問咗囉!」

「我咪講咗囉!」

(4) 避免以爭論的口吻跟患者溝通,例如當他們無故說自己遺失了銀包時,別回應:

「你邊度有唔見銀包啫,你個銀包點會唔見咗呀!」

更合適地,可回應:

「是嗎? 唔緊要,如唔見咗我幫你搵吧。」

(5) 不過,若果當患者說了些明顯是錯誤的話時 (例如指著一部電話,說它是一個橙),照顧者是可以溫和地糾正他們的,不然便無法糾正他們的基本常識。

(6) 面對患有嚴重認知障礙症的人士,避免用抽象的詞語跟他們溝通,例如:

「你口渴嗎?」

「你累不累?」

更合適地,跟他們的對話宜採用一些名詞、實物或簡單動作:

「你想飲水嗎?」

「你想坐下來嗎?」

(7) 若有需要,跟患者溝通時可配合圖片、身體語言或實物作輔助,讓他們容易明白。

長期擔任照顧者的角色絶非容易,有什麼方法可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若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我十分建議照顧者與別人分享、傾訴,而別讓自己長時間無奈地只跟患者在家中「單打獨鬥」。照顧者宜有自己的放鬆和娛樂時間,有需要時該找其他親友支援,幫忙照料長者,讓自己可休息一天之類。

多了解認知障礙症   減輕照顧者壓力與負擔

其實,若果照顧者認識了「認知障礙症」這個疾病的特性、明白到患者因患上這個病而出現的情緒問題,又或與他們溝通的技巧,他們在照顧長者時便能夠減輕一點點的負擔與壓力,有助改善身心狀態——照顧者只要懂得如何處理,壓力便會減輕;相反,若果他們完全不懂得怎樣處理,便會感到特別無助。因此,我十分鼓勵照顧者從不同渠道認識「認知障礙症」,以及如何照顧患者,再加以自己親身摸索,與人分享經驗。

舉例說,有些子女被患有認知障礙症的父母無故大罵時,會感到非常不愉快,然後便會心生不想照顧他們的想法——一方面因為處理不來,同時亦由於內心感到很辛苦,他們不懂得如何讓自己「抖抖氣」,在此情況下便很容易導致壓力爆煲。相反,若果照顧者有了這方面的認識,明白到患者有情緒問題,所以不用介懷,亦不用跟患者爭吵,壓力便自然會少一點。

安排長者到院舍暫住   為照顧者減壓

此外,其實還有另一個處理方法:坊間有些家庭在計劃出外旅行、家傭每年要回鄉探親,又或作為照顧者的想短期休息、減減壓,卻無法找到其他親友代為照顧家中長者時,他們會安排家中長者到安老院舍作短暫居住數星期或數月。我們日常工作時,偶爾在院舍也常有這類例子呢,若大家有需要不妨考慮採取這個方法!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問題

由於缺乏認識,不少人或會覺得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教人摸不著頭腦,不過只要大家多關心、多去了解,便會明白背後的種種原因。現在就由房協一級職業治療師為大家揭開神秘的面紗,跟大家講解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何常見的行為問題,並給予照顧者一些實用的照顧小貼士。

日常生活中,認知障礙症患者有哪些常見行為問題?

發脾氣:容易發脾氣,情緒不穩定,或會大吵大鬧,不願聆聽別人的說話。每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個案都不盡相同,也有個別患者在日落之後,情緒會特別容易波動,醫學上稱之為「日落症候群" by Ageing Asia at the 9th Asia Pacific Eldercare Innovation Awards, also known as the "Oscars" in the eldercare sector.

遊走:認知障礙症患者喜歡遊走、四處踱步,更有機會趁家人或照顧者一不留神,偷偷離開家門到街上遊走。

重覆的行為:喜歡重覆說話 ,例如不斷嚷著要上街,又或是重覆發問相同的問題、提出相同的要求等。如即使已剛剛吃過午飯,仍是會不斷要求吃飯。

暴力傾向:部份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有暴力傾向,甚至會出手打人。

危險的行為:對於一些比較嚴重的個案,長者已失去理智,例如他們會胡亂掉東西出窗外,這時候家人便需要加倍注意。

關於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背後可有什麼原因

由於認知功能的缺損,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語言及表達能力會出現問題,他們不懂得如何好好表達心中所想。另外他們的心理狀況很脆弱,充滿著不安全感與惶恐卻不曉得如何表達,於是他們或會採用大吵大鬧或發脾氣的方式,將心中的情感宣洩出來.

有什麼「小貼士」給照顧者,助他們紓援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問題

 

小貼士一:
照顧者或家人可嘗試去了解,認知障礙症患者某些行為問題的「前因」——究竟有什麼事物觸發他們?會否有一個特定的模式?例如是,會否每當遇上某些特定情況,長者接下來便會大吵大鬧?若果好幾次都是出現同樣的情況,我們作為職業治療師便會跟其家人一起探討,看看日後當又再面對相同的情況時可怎樣處理,又或是如何避免讓患者面對相同的情況。

小貼士二:
認知障礙症患者容易出現遊走的問題,可考慮為他們戴上刻有其名字的手鍊,日常並在他們的銀包或手袋中,放進寫有他們名字及家人電話的字條。如此,當患者一旦迷路走失了,可易於協助聯絡其家人,以保長者的人身安全。

小貼士三:
日常在家,照顧者要時刻當心別讓長者有機會偷偷獨自溜走外出,免生意外;可是當他們在家裡忙著時,實在難免分身不暇。家人可考慮安裝一些簡單防遊走智能裝置。

小貼士四:
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或會胡說約了朋友要離家外出。這時候,照顧者切勿跟他們爭吵、又或直接指出他們的錯誤。照顧者可嘗試平心靜氣地轉移一下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改為留意其他的事物。

你工作上曾遇過怎樣的行為問題例子

例子一:
有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每當遇上電視機的聲浪過大時,他便會很不安。於是我建議其家人在家居環境方面注意一下,盡量讓長者能夠在一個較寧靜的家居環境中生活。一般而言,若家中有認知障礙症患者,家居環境保持寧靜會比較理想,而且家居佈置以簡潔為主,以避免讓患者感到眼花繚亂,這樣可有助穩定其情緒。

例子二:
有些認知障礙症患者十分抗拒洗澡。每當有人要求患者洗澡,長者便會變得煩躁、容易鬧情緒,因洗澡的過程令他們內心很不安—— 一方面是基於他們本身沒有能力獨自處理洗澡的整個複雜過程,同時他們心裡亦不喜歡依賴別人的幫助,再加上他們並不慣在別人面前脫掉衣服;可是,患者並沒有能力將這些感受好好表達出來,縱然其實他們內心感到很不舒服。所以每當別人要求他們洗澡時,他們便會大發雷霆,藉以讓情緒發洩出來。他們對自己處理不來的事情感到不安,對自己失去信心,同時抗拒他人。

例子三:
不少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晚上情緒高漲的問題,他們日夜的作息時間不協調、不定時。由於患者晚上睡得不好,到了日間當其他人都在活動時,他們卻常常在睡。要處理這個問題,家人或照顧者可於日間多給予他們不同的活動,防止他們日間在睡而晚上卻不願去睡,繼而騷擾到鄰居或院友。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 防走失有妙法

不少家屬日常在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方面感到相當吃力,其中一大原因是害怕長者會有走失的危機。有見及此,房協長者安居資源中心早前舉辦了「認知障礙症專題講座:防走失有妙法」,由中心的註冊社工馬綺薇及註冊職業治療師施品正主講,為大家拆解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的成因、預防走失的方法、走失後的處理,以及有助防走失的家居環境設計。

長者走失成因

以下是認知障礙症人士走失的主因:

  • 失去判斷能力:誤把半夜當作黎明而獨自外出,胡說要飲早茶或買餸等
  • 感到不安:例如帶他們到陌生的環境,他們或感到不安、焦慮而四處走動,想馬上回家
  • 為打發時間,或逃避參與不喜愛的活動
  • 短期記憶力減退:在他們外出途中,有機會忘記了目的地,然後越行越遠
  • 意圖尋找舊事物和親友:他們或會想重回自己昔日的家居、探舊朋友等,可是卻欠缺方向感而走失
預防走失方法

儘管認知障礙症長者外出時容易走失,但長期將他們困在家,對他們並沒好處。相反,若能多帶同他們外出,接觸一下社區、曬曬太陽,對他們更有幫助。因此,家人宜多了解有什麼辦法可減少他們走失的機會。以下是預防患者走失的準備工夫:

出門前

  • 以手機拍下他們該天身穿的服飾作為記錄,萬一走失了可向途人或警方展示求助
  • 讓他們攜帶操作簡易的手機外出。家人可善用定位追蹤系統,倘若長者走失了可大概了解其位置
  • 確保他們的手機已啟動及電量充足,以便走失後可聯絡
  • 為他們配戴色彩鮮明的隨身配件(如帽、腰包、手袋),以便走失後容易在街上識別他們
  • 為他們配戴刻有緊急聯絡人姓名及電話號碼之手鐲或手鏈
  • 記下他們的「八達通」號碼,以便走失後向警方提供尋人線索,追蹤其位置
  • 使用藍牙感應器、「隨身寶」、平安手機、定位追蹤手錶或追蹤器等,偵測他們位置

外出時

  • 與他們外出期間盡量拖手並行,走路步伐宜一致
  • 減少於繁忙時段攜同他們外出,避免前往人多擠迫的地方
  • 乘車時,讓他們先上車;下車時,照顧者可站在落車位置等候他們
  • 在車上,照顧者與他們的座位距離別太遠
  • 出外如廁,照顧者可陪同他們進入傷健人士洗手間
  • 與他們外出的時間別過長,以免他們心急回家
走失後的處理

萬一長者不幸走失,家人自己須先保持冷靜,然後立即報警。以下是長者走失後的處理要點:

  • 向警方提供長者的資料和「八達通」號碼進行搜索
  • 盡快通知其他家人,並推測一下長者可能會去的地方,為警方提供搜尋線索
  • 如他們在港鐵附近或站內走失,應立即通知職員進行乘客廣播
  • 製作「尋人啟示」(最好預先製作好),並透過社交媒體發放尋人資訊
  • 登記應用程式(如:「友里蹤跡」),動用社區人士協助尋找走失的長者

尋回走失長者後的處理

  • 照顧者須保持冷靜,同時安撫長者的不安情緒,以及提供飲食讓他們充飢,並盡快帶他們回到熟悉的環境
  • 家人切勿表現得焦慮或斥責他們
從家居出發   預防長者走失

除了上述原因,認知障礙症長者走失還有一大因素,那就是遊走。所以,要預防他們走失,照顧者可多了解遊走的背後因由,從而制定預防方法,減低因遊走而導致走失的風險。

提昇晚間睡眠質素

很多時候,患者都是在半夜遊走。若要減低這個機會,便需從提昇他們的晚上睡眠質素著手。宜選用以遮光布製成的睡房窗簾,以隔絕窗外街燈、廣告燈等之騷擾,並防止患者誤以為已經天亮,然後在半夜起床。

減低他們對環境的恐懼

遊走的另一原因是基於患者對環境感到恐懼與陌生,他們有機會無法辨識身處的地方正是自己的居所。要改善這個情況,可在其家中擺放他們熟悉的家具、物件及照片等,從而營造一個讓他們感到親切、安全、熟悉的環境。家中宜減少使用鏡子、玻璃或容易產生眩光的反光表面,因為患者有機會認不出鏡中人是自己而感到不安,而眩光則容易使眼睛不舒服。

提供有意義的環境

由於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很多時日常在家中能夠參與的事情並不多,又或家人事事代勞。其實這並非一個良好的照顧模式,因為這樣有機會加快了其退化的速度。相反,家人宜視乎他們的能力和興趣,在家營造一個可讓他們參與其中的環境,例如在他們眼睛的水平位置懸掛他們熟悉的相片、在家中擺放可勾起他們回憶的舊事物,又或讓他們參與部份危險性低的煮食過程。

家居環境上的配置

基於病理上的改變令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遊走行為是難以徹底避免得到的。不過,在家居環境上可作一些預防措施,以減低走失的機會:

  • 在大門添置遊走警報器
  • 把與出門相關的物件隱藏起來,例如:使用隱藏式鞋櫃、用簾幕遮蓋大門
  • 部份患者或會誤以為黑地毯是個大黑洞而產生恐懼。對於走失風險較高的長者,可嘗試用這方法,減低他們走近大門的機會

安排適當活動及日程

為了讓患者的日常生活更充實,照顧者可為他們揀選切合他們能力、興趣、長處的活動,並為他們編排日程。如此,可減少他們日間睡覺的時間,讓他們晚上睡得更好,減少晚間遊走的機會。同時,透過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有助保持他們的能力及技能。以下是有助於認知障礙症長者的一些活動類型: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智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協助家屬更容易照顧患者,而患者亦可在「智友善」的家居環境中,獨立愉快地生活。此外,探知館亦歡迎巿民大眾參觀,並會提供體驗式學習的機會;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