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黃油可治療濕疹?

近期有人提出以自製蛋黃油舒緩濕疹,成為全城熱話。以下將從雞蛋黃油的功效、濕疹的病情發展、濕疹的外治原則,與及中醫外用藥物劑型的特性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雞蛋黃油是否真的有此神奇療效。

雞蛋黃有助傷口癒合

外國有科學家曾對三度燒傷患者進行研究,在復原中的傷口外塗雞蛋黃。結果顯示:雞蛋黃有加速傷口癒合,還有減少疤痕形成的效用。雖然箇中機理仍須作詳細研究,但外用雞蛋黃有助傷口癒合,是有科學根據的。

關於雞蛋黃入藥外用之醫籍

雞蛋黃又稱「雞子黃」。根據《本草綱目》所載:「孩兒熱瘡,以雞子黃同熬乾,待有液出,取塗瘡,粉以苦參。」

其他醫籍亦言:「杖瘡已破:雞子黃熬油搽之,甚效。」

「耳疳出汁:雞子黃炒油塗之,甚妙。」

「腳上臭瘡:熟雞子黃一個,黃蠟一錢,煎油塗之。」

多年來,不同醫籍均有記載雞蛋黃入藥外用,未能一一列舉,但這說明外用蛋黃油治療外科疾病(包括皮膚病),並非新鮮之事。

以油劑舒緩皮膚病

蛋黃油屬於中醫外科外用藥的「油劑」類別。油劑是將植物油(例如麻油、芝麻油等)與中藥粉末混合調勻成糊狀;或將藥物以植物油煎熬至枯並去渣,再加入適量黃蠟而成;又或直接從動物藥或植物藥中壓榨取油。

油劑有滋潤皮膚、防止皸裂、生肌長皮,以及解毒收斂的作用。一般用於急性或亞急性伴糜爛、滲出、鱗屑、膿皰、潰瘍的皮膚病;另外亦適合用於乾燥痕癢或皸裂的皮膚。

使用時可用棉棒沾取適量油劑,直接塗在皮損處;或將油劑塗抹於消毒紗布上,敷貼於皮損處。

濕瘡的三個階段

中醫學的濕瘡與西醫的濕疹接近,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根據濕瘡的病情發展,可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及「慢性期」三個階段。

急性期:外治以清熱安撫為主

在急性期中,患者的濕熱症狀較為明顯,可見皮損潮紅發熱、腫脹、丘疹水皰密集、滲液,甚為瘙癢。
由於發病較急,如有不慎可致繼發感染和引起全身症狀,因此外治一般以清熱安撫為主,並應避免刺激,待皮疹穩定才以收斂消炎、促進皮膚恢復為治療目標。

亞急性期:病情未穩 莫受刺激

亞急性濕瘡患者主要見皮膚輕度潮紅、搔癢、輕微的糜爛滲出,或見鱗屑,是急性期緩解的過程,或向慢性期發展的過渡期。
由於病情尚未穩定,受刺激後可再次急性發作,故治療上仍以消炎止癢、乾燥收斂為主。

慢性期:氣血耗傷 皮膚乾燥

慢性濕瘡的患者以皮損色暗或色素沈著為主,可見皮損粗糙肥厚、抓痕、血痂,搔癢明顯。慢性濕瘡是由於久病耗傷氣血,血虛則不能潤澤皮膚,所以皮膚才出現乾燥、脱屑、瘙癢(血虛則風燥,風盛則癢)、裂開的情況。雞蛋黃性味甘平,有滋陰潤燥、養血熄風的作用;結合油劑的特性,蛋黃油較為適用於慢性濕瘡。

人人體質有別 忌亂用蛋黃油

雖然油劑可用於急性或亞急性的糜爛、滲出、潰瘍性皮膚病,但考慮到濕瘡在急性期及亞急性期的不穩定,故不建議患者隨便嘗試任何新的外用產品或藥物,以免刺激皮膚,引起嚴重後果。

如濕疹患者對雞蛋過敏,蛋黃油中的致敏源及蛋白質可經傷口傳入,故切忌亂用。各人體質及病情均有差異,故不應盲從任何方法,否則有機會適得其反,加重病情。

以下簡單介紹蛋黃油的製作方法,供大家參考:
1. 預備約4-5隻雞蛋並烚熟(份量可視乎需要增減)。
2. 取出蛋黃,用叉或鑊鏟壓碎,以幼細顆粒為佳。
3. 將蛋黃碎放入平底鑊乾煎(不需加入食油),持續翻炒蛋黃碎,使其平均受熱
4. 注意火力不能過大,宜用中火乾炒(蛋黃油的卵磷脂可受高溫破壞)。
5. 炒至蛋黃顏色變深並釋放出蛋黃油。
6. 熄火,盛起蛋黃油並以紗布隔渣,待放涼後可倒入已經消毒的玻璃瓶中。宜放在陰涼地方存放,避免陽光照射,製作後宜儘快使用。

注意事項:

1. 製作時會釋放濃烈氣味,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2. 塗抹蛋黃油後宜用紗布包裹,以免弄髒衣物被單。
3. 對雞蛋過敏人士切勿使用。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先諮詢合資格中醫師。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Recommendations

辨識中風警號

這晚,張先生如常在家吃飯。突然,他右手指頭一軟,拿在手裡的筷子即時應聲跌在地上。看著忽然乏力的右手,他驚慌之餘,亦滿腦子疑問。約半分鐘後,乏力情況漸漸消退,他可再次拿起筷子吃飯。邊吃,他心裡亦不禁慶幸:「好彩沒事!」

不過張先生或許開心得太早,因這種不尋常的乏力情況,極可能是中風前的先兆「小中風」(暫時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 TIA) 的徵狀,雖然有關徵狀一般會在一天內消失,但置之不理的話,患者未來一個月內中風的比率,可高達一至三成。

每年中風人士達20,000 人, 死於中風者則達3,000人。中風為腦細胞及組織因缺血而壞死,當中又分為由血管阻塞引起缺血的「缺血性中風」,或因腦血管爆裂引起的「出血性中風」。約八成中風均由血管阻塞導致,腦血管爆裂的情況則只佔少數。

四成中風由高血壓引起

血管阻塞的最常見成因為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等。心血管聯盟顧問醫生、腦神經科專科王志強醫生舉例,約三至四成中風個案均由高血壓引起,高血壓可提升四至六倍中風風險,因此中風高危人士必須嚴謹控制血壓水平。部分控制血壓藥物如氨氯地平(鈣離子阻斷劑,CCB)更獲證實能減低高血壓病人中風的風險。

但由於血管硬化是逐漸形成的,身體有自我適應機制,即使血管已收窄九成,患者仍可如常生活,全無徵狀。「當脆弱的血管內膜因日漸受損而破裂,身體內的自我修補機能便會啟動,血液內的血小板便會去到傷患處堵塞裂口,引致血管內僅餘的空間迅速被堵塞,最終引致相關腦部缺氧而癱瘓該部分的功能。」

換言之,中風前的徵狀並非必然,個別患者可以全無徵兆,亦有個別患者會出現「小中風」徵狀,包括:

三成「小中風」患者30天內大中風

如文章開首提及,「小中風」患者約有三成機會於一個月內出現大中風。故一旦出現「小中風」徵狀,已表示腦血管的病變已達到危險程度,必須盡快找醫生評估,找出背後原因,並對症下藥,降低未來中風風險。

「即時的處理包括,如患者血管硬化卻沒有服藥,便需立即處方抗血小板藥物;正在服藥者,則可能需短期處方更強效的藥物。長遠則要跟進及改善血管硬化的問題,包括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至理想水平。」

「研究顯示,上壓及下壓分別下降 10mmHg 及 5mmHg,便能有效降低 40% 的中風風險,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 (Statins) 能穩定血管內膜,令積聚血管壁的硬塊變薄, 亦有助改善血管硬化問題。

而權威研究也顯示,血脂水平屬正常或只是輕微偏高的高血壓患者,在接受高血壓治療的同時,若同時服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減少患者患上中風、心臟病及死亡的風險。」而王醫生也特別提到,要預防中風,除了著手處理風險因素,包括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減重、定時運動外,還要緊記辨識中風警號的實用口訣:

中風警號  :
談 ─ 言語不清楚或語無倫次
笑 ─ 笑起來面歪
用 ─ 手腳不聽使喚
兵 ─ 出現以上其中一種或所有徵狀, 便應即時「請救兵」,送院治療。

大中風真實個案

58 歲、從事建築行業的阿耀近年不煙不酒,但體型偏肥的他,BMI 達 28.2 ,亦患有高血壓,收縮壓及舒張壓分別為 214/130mmHg。某天洗澡期間,他突感左邊身體麻痺,繼而暈倒,更因而撞傷背部。甦醒後,他的行動變得不太靈活。

經醫生檢查後發現其中一條腦部血管出現嚴重阻塞,因而引致大中風,最終需安排入院接受藥物治療。在「血管年齡」檢測中,發現阿耀的血管年齡高達 81歲,比真實年齡老23年,反映血管未老先衰。

高血壓、高血脂均是加速血管老化及引致中風的高危因素。心血管聯盟召集人周振軍醫生提醒,前線家庭醫生及病人本身也在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因越早發現和及早診治對病情控制至關重要。

本身患有心血管風險因素的病人更應聽從家庭或專科醫生意見定時服藥和進行相關檢查,以監察和控制病情。皆因若出現病發便有機會使病情惡化及要接受手術治療,這些都為患者及他的家人帶來額外的財政負擔及生活上的不便。

資料來源:《健康動力》雜誌授權轉載

醒腦攻防戰

鎖匙不見了?明晚好像約了誰?煤氣爐關了嗎?文件漏了在哪裡?稍一不慎,本來轉數、記性不錯的腦袋即告失守。要收復失地,註冊營養師教路,能減慢腦部退化的營養素如蛋白質、維他命B、奧米加3等緊記適量攝取。

而一些會破壞腦血管的有害分子如反式脂肪、酒精等則應避之則吉。只要進攻防守得宜,要成為這場醒腦攻防戰的大贏家,其實不難。

宜攻

1. 蛋白質-神經傳導物質重要來源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有助增強腦部表現。註冊營養師陳勇堅解釋,腦部訊息的傳遞,主要借助腦部神經線末端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而蛋白質所提供的氨基酸如Tryptophan、Tyrosine,便正是這類物質的製造原料。
 
食物如雞蛋、牛奶、肉類、大豆製品等,都含有豐富蛋白質。而蛋白質每天的攝取量以0.8 – 1克 / 每公斤體重來計算。即體重60公斤者,每天約需攝取48 – 60克蛋白質,即約5至6両肉,如此類推。

營養師提提你:過多的蛋白質會轉化成脂肪,亦會影響腎臓,故不宜攝取過量。

2. 奧米加3 -提升腦部運作機能

優質油分如深海魚油、亞麻籽油、芥花籽油等的奧米加3脂肪酸含量豐富,有助提升腦部運作機能,但攝取量仍以適量為原則。

「美國心臓協會建議每星期進食2至3次深海魚類。深海魚類的奧米加3約為13.7%,較淡水魚的9%為高。而除了深海魚如三文魚、吞拿魚,其他食物如亞麻籽、豆腐、合挑、蝦等亦含有奧米加3,但含量當然不及深海魚豐富。」

營養師提提你:不喜歡食用魚類的人士,可考慮服用補充劑。

3. 維他命B -神經線守護兵團

維他命B對腦神經線及細胞均有保護作用,亦能改善記憶力。「維他命B1為輔酶,有助能量發揮,既可保護神經線,對神經細胞亦有益處。長期缺乏維他命B1,例如因飲酒過多令其流失,會導致精神狀態不佳,甚至神智不清。而B6及B12亦同樣有保護神經線的作用。」含維他命B1的食物包括紅米、小麥胚芽;B6包括香蕉、粟米片、豆類等;B12則以肝臟及海產含量較豐富。

又名維他命B9的葉酸,有助細胞形成及保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屬每天所需的營養素,缺乏會引起貧血及令神經組織受損,影響學習能力。含葉酸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全麥維、眉豆、紅腰豆、籚筍等,同屬維他命B家族成員的卵磷脂,分解後能產生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有助改善記憶力。

「卵磷脂為身體每天所需的營養素,但一般人均會攝取足夠,甚少缺乏。含卵磷脂的食物包括:蛋黃、內臓、黃豆、花生、西蘭花、椰菜花等。」

營養師提提你:維他命B屬水溶性,多餘的會隨尿液排出,只有極少量會暫存體內,故緊記每日適量補充。

4. 抗氧化物-保持腦筋靈活

胡蘿蔔素(維他命A)、維他命C及E屬天然抗氧化物,可對抗自由基,免神經線受破壞,有助保持腦筋靈活。紅蘿蔔、橙、木瓜、蕃茄均含胡蘿蔔素;青椒、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則是維他命C的重要來源;維他命E屬油溶性,小麥胚芽、果仁、糙米等均含量豐富。

營養師提提你:維他命應適量攝取。建議維他命A攝取量男性每日為600微克,女性為500微克;而維他命E及C的成人每日攝取量則分別為15毫克及不少於45毫克。

宜防

5. 酒精-拖慢大腦反應

酒精會損壞腦細胞及神經末梢,影響訊息傳遞及溝通,最終禍及大腦的正常反應。「酒精會影響腦部的脂肪酸,令神經傳導物質無法正常分泌,即使大腦發司號令,身體因收不到「命令」,最終亦無法作適當反應。」


6. 反式脂肪-腦部病變元兇

與飽和脂肪同為有害分子的反式脂肪,來自含氫化植物油的加工食品如酥皮糕點、餅乾、蛋糕、沙律醬等,長期攝取容易引致血管栓塞,影響腦部靈活性,故應盡量減少食用。

宜守

均衡飲食,補充足夠營養外,陳勇堅強調,以下指定動作,也是「醒腦」要訣:

1. 多做頭腦體操,如下棋、打麻將。盡量多記東西,多用腦;
2. 多休息。只因疲勞會拖慢腦部轉數,記性亦會變差;
3. 多運動,能清醒頭腦及減慢腦部衰老。


資料來源《健康動力》雜誌授權轉載。
撰文:陳秀清

你可能也感興趣:

0W5A1890_resize

中風後的患者有機會出現癱瘓、語言障礙、喪失感知能力,甚至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受損等症狀。患者如果能把握時機,盡早由跨專業團隊協助制定個人護理計劃,配合院舍的配套設施,就可讓復康治療發揮最大作用,漸漸重拾正常生活。

五十五歲的譚先生剛開始退休生活,健康狀況便出現巨變,中風影響了他的語言能力及左邊身的活動機能。譚太為讓丈夫於中風復康黃金期內接受最合適的治療,在他身體狀況穩定後,便自行要求離開醫院。「因為自負盈虧機構可『加堂』,在朋友介紹下,決定安排先生入住Cheerful Court Care Home,這裡有復康服務,院舍的環境寧靜舒適,房間較大,個人空間較多。」

毋須舟車勞動 享用一站式照顧及復康服務

喜頤閣院舍同事為他度身訂造個人護理計劃,並安排密集式的治療,包括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和針灸等。物理治療師表示,中年中風患者的體力及領悟力一般較老年患者好,可為他們設計難度較高和較有趣的復康訓練。此外,借助電腦輔助儀器 (如壓力測量墊),可更準確協助評估患者的復康進度。

譚太說:「這裡提供的復康及其他配套服務很全面,省卻了我們舟車勞動到不同地方接受治療的時間,而且現時疫情仍然嚴峻,不用外出便能接受一站式的照顧及復康服務相當重要。」

譚先生初入住院舍時左邊身乏力,需二人扶抱方能站立,經過兩星期訓練後,譚先生已可自行提起左腿,依靠一人協助已可成功站立及移動身體,活動機能顯著進步。物理治療師解釋:「復康治療是一個持續評估和改進的過程,我們需觀察病人的復康進度及其心理狀況,調整復康策略,才可真正與患者同行。」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雋康天地 (北角)

你可能也感興趣:

解讀長者定期驗身所需

坊間有說「年年驗身,令你放心」,究竟這句俗語孰真孰假,是否每個人都需要定期每年進行驗身?

驗身的範疇應包括那些項目,如何解讀驗身報告等,關於身體檢查有十萬個為什麼,以下是一些關身體檢查的知識,有助解讀定期驗身的意義及需要,讓老友記可以先了解、後行動。

為何要定期驗身?

「年紀大、機器壞」,隨著年紀增加,人到中年後就應定時做健康檢查。檢查的主要目的是及早發現疾病,因為當中有很多慢性疾病及其併發症,都對長者構成莫大的影響,例如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均在長者中較為普遍,若及早發現令病情盡早受到控制,便可減少併發症的機會。

此外,驗身的另一目的,就是為長者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以瞭解長者是否有健康高危因素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飲食不當、缺乏運動、有吸煙習慣等,又或涉及功能障礙,例如弱聽、視力問題、平衡力欠佳及肌肉無力等,從而提供適當的糾正、輔導、轉介及健康忠告,使長者改變生活習慣,以減低患病或意外之風險。

應多久驗身一次?

醫學上並沒有註明相隔多久進行驗身是最有效的,但往往為了方便易記,大都建議每年驗身一次,其實每一個人要隔多久才驗身,是要視乎其個人健康紀錄、家族病歷及首次的檢驗結果而定,最好是由他們的家庭醫生因應他們獨特的情況作出度身訂造的建議。年滿六十歲或以上長者可參考建議每年驗身一次,而有糖尿病、疾病家族史和膽固醇高者,則或需要加密檢查次數。

除了定期驗身,老友記還需注意有些疾病的轉變及惡化的速度,未必能通過驗身來發現。因此,就算做了身體檢查,平日身體如有任何不適,都須及早就醫。

房協Elderly Resources Centre致力在社區推廣「長者友善家居」及樂齡科技的應用,並設計了不同主題的健康探索團、導賞團及體驗團,由專人帶領參觀及講解,查詢 2839 2882.

你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