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症是長者常見的慢性腦部退化疾病,因腦幹內的「黑質」神經細胞退化,以致未能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令腦部指揮肌肉活動的功能受損,直接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
究竟柏金遜症是否可以預防或根治?又是否遺傳有關?柏金遜症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家人可如何得知家中長者患病?大家可參考以下由香港運動障礙學會會長葉麗娟醫生,提供的病症相關小知識。
認知障礙症是否柏金遜症的其中一種病徵?
柏金遜症是腦神經功能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與認知障礙症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症,不過有部分柏金遜症病人亦會出現認知能力退化。認知障礙症則會影響病人的認知功能,包括認知導向、程序步驟等。
柏金遜症在香港普遍嗎?是否與年齡或遺傳有關?
根據2019年的數據推算,香港每100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中,就有一人患上柏金遜症,與世界各地的數字相若。年紀愈大,患上柏金遜症的機率愈大。至於遺傳方面,絕大部分的柏金遜症都不是因遺傳而起。
柏金遜症有什麼病徵?家人如何得知家中長者患上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的典型病徵包括:
- 手或手指震抖
- 動作遲緩(活動能力隨病情變化而受阻)
- 肌肉僵硬(影響步姿及平衡能力)
- 自然動作消失(身體無法正常走動)
柏金遜症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令家人不易察覺。家人最好從行為表徵著手,留意長者的活動能力有沒有出現變化,如手震等,活動能力一般是從單邊性身體開始。
至於非典型病徵則包括:患者會在病發初期出現平衡問題,他們會很容易站立不穩和跌倒,早期出現認知能力變化等,需要醫生臨床診斷。對於非典型的柏金遜症,藥物治療的效果未必如預期理想。家人如發現有以上病徵,應主動求診。
柏金遜症是否可以根治?可否介紹一下目前治療的方案?
現時並沒有藥物可以根治柏金遜症,只可控制症狀。醫生一般會以一線口服藥補充「左旋多巴」,以改善病情。家人及病人應積極面對,例如家人可鼓勵或陪伴病人做適量運動,或鼓勵病人按醫生指示服藥。
若發現口服藥對病人並無太大效用,醫生會考慮把適合的病人轉介至腦外科醫生,以初步評估病人是否需要進行腦深層刺激手術。目前公共醫療系統主要有三個會診醫院,包括:瑪麗醫院(港島區)、伊利沙伯醫院(九龍區)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新界區),可為病人進行相關手術前的評估。
柏金遜症有什麼高危因素?有什麼有效的預防方法?
柏金遜症暫時未知成因,亦未有研究數據有正面結論。目前醫學界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以幹細胞基因治療為研究目標,希望找出引發柏金遜症的源頭。浸大早幾年前亦透過動物實驗,研究幹細胞治療方法,有望日後用作治癒柏金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