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中風」都是個讓大眾望而生畏的疾病,據衞生署資料顯示,於2019年它是導致全球50歲及以上人士患病、殘障和早逝的第二大原因;而在2020年,它亦是本港的第四大常見死因,因此絕對不容大家忽視。我們邀請了房協一級物理治療師張秀儀帶領大家一起正視中風的成因、影響,以及治療上的關鍵時期。
「中風」是怎樣形成的?
「中風」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大類型,屬於大腦的血管疾病。簡單而言「缺血性中風」可用「塞血管」來理解,坊間大部份的中風個案(約七成)均屬此類;至於「出血性中風」就是「爆血管」,相對上沒前者般普遍,約佔坊間中風個案的三成。
塞血管的主要三大成因
- 血管中出現了血塊
- 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老化、硬化
- 身體有高風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三高)
當大腦內的血管收窄到一個地步,使血液無法正常地流通、無法供應至大腦的細胞,從而讓細胞壞死,如此情況下便會出現「缺血性中風」。至於「爆血管」的常見成因,是由於血壓過高,使腦內的血管爆裂,形成一大片血塊停留了在腦內,阻礙了腦細胞的正常運作,繼而壞死。
中風患者最常受影響的是哪些身體部位或機能?
當患者中風,身體首先出現缺損的是腦部;而由於腦部主宰著四肢的種種活動,總括而言身體的不同部位均會受到影響。根據人體神經系統的運作模式,每邊大腦會負責支配另一邊身體的活動能力。因此,若果左邊腦部中風(出現塞血管或爆血管的情況),那便會影響右邊身體的活動能力;相反若右邊腦部中風,則會影響左邊身體的活動能力。
一旦出現中風的情況,基本上另一邊身體的所有身體部位或機能均會受到影響,例如:面部的肌肉控制、進食機能、面部表情的控制、身體四肢的活動;此外亦會影響到說話能力及認知能力等。至於身體機能受影響的程度,則視乎中風的嚴重程度,以及患者於中風後有否及時接受治療等。
關於中風復康,有說存在著「黃金期」的概念。患者及其家人應如何把握這段時間,重點進行治療或訓練?
中風是由於有腦細胞壞死而出現的情況,但人體很奇妙,透過給予患者充足的復康治療與刺激,重新鍛煉相關肢體的活動,大腦有能力慢慢重新搭建一條新的橋樑,從而可再次控制身體的不同機能。可是,搭建新的橋樑有速度之分,越是初期,搭橋的速度會越快,這就是「黃金復康期」的概念,亦即中風後的首三個月,是患者接受復康治療的最有效時期。
所以,假如能夠於「黃金復康期」為中風患者提供適當及足夠的訓練,大腦於那段時期內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是最快速的。 一般來說,中風患者會把握「黃金復康期」針對性地進行下列復康治療:
物理治療
所針對的是恢復患者「大肌肉」的活動能力,例如恢復使用雙手拿取物件的能力、步行能力,又或是安坐椅子上和站立的能力等。
職業治療
針對恢復患者的認知能力,因中風患者對周遭環境事物的認知能力會受到影響。此外亦會集中恢復患者「小肌肉」的控制,例如使用筷子或匙羹來進食的能力,以及自己穿著衣服等自理能力。
言語治療
中風後,患者的說話能力會受到影響,當中包括理解別人說話的能力,還有在腦裡組織說話內容的能力。而由於患者用以吞嚥的相關喉嚨肌肉亦會受到損害,令患者無法進食正常的飯餐,他們或需要進食軟餐,又或插胃喉飲奶,這方面會由言語治療師來提供協助。
心理治療
由於大腦主宰人的情緒,加上當患者突然遇上中風,身體出現了突如其來的巨變,其情緒往往會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幫助調節患者的情緒。
「黃金復康期」過後,中風長者宜繼續進行什麼日常訓練,以改善身體的活動能力?
雖然在「黃金復康期」內進行訓練,大腦重建腦細胞的速度最為迅速,不過即使於黃金期過後, 大腦是仍然有能力重建腦細胞的,只是速度會相對慢一些而已。其實即使三個月過後,甚至到了半年過後,作為家人的仍然應該繼續鼓勵中風患者維持訓練,皆因在中風後一年內進行復康訓練,仍然是有明顯作用的。
我們作為物理治療師,會在不同階段因應患者的情況、能力及中風程度等,為他們定下一個「符合現實的目標」, 協助他們達致最大的進步可能,不斷觀察他們還有沒有進步的空間。我們不會以一個特定的時間表,來規限患者所該進行的訓練類別。舉例說,若果患者在「黃金復康期」內的復康進度良好,我們會為他們評估是否適合從醫院或院舍回到家裡居住,然後因應其狀況多安排一些現實導向的訓練。不過,復康進度其實還會受不同因素所影響,例如患者本身的性格、態度,還有接受復康治療的頻密程度等,難以一概而論。
而若果當治療已維持了一段長時間(例如半年),但進步並不明顯,我們會調整患者治療的目標與期望,建議合適的保健治療及與家人商討照顧方案。
了解房協轄下三間護理安老院: 雋康天地 (北角) / 樂頤居安頤閣 (將軍澳) / 彩頤居喜頤閣 (牛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