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與紅酒:養生還是傷身

潮流興歎紅酒和歎咖啡,坊間售賣紅酒、咖啡和周邊產品的店舖亦越來越普及,這除了是一種生活態度,近年更被視為有利於健康的養生之選。究竟這個說法有何根據?對銀髮一族來說,紅酒和咖啡又究竟可養生還是傷身?我們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為大家解開這個疑團。


坊間流傳飲用咖啡和紅酒可養生,這個說法有什麼根據?

姚教授表示,有大型臨床研究發現,飲用適量咖啡及紅酒可對身體帶來益處,尤其是有助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透過一些「臨床觀察性研究」所得出的數據,發現許多有飲用咖啡或紅酒習慣的人士,他們的「心臟病風險」會減低,同時生存率有所提升。

但值得留意的是,這些研究並非醫學界中較精準和嚴謹的「雙盲研究」方法,因此研究結果有機會受其他外在因素(如:研究對象本身的生活質素或教育水平或較高)所影響。

對於特別關注「養生」的銀髮一族,享用咖啡和紅酒對他們的身體(尤其是心臟)會帶來什麼正面/負面影響?

除了上述臨床作用之外,姚教授指有研究發現飲用咖啡或紅酒亦會對身體帶來以下影響:

正面影響
  1. 紅酒裡面有一種名叫「白藜蘆醇」(Resveratrol) 的成份,有助保護和控制膽固醇,若飲用適量紅酒有助減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同時亦有助增加「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
  2. 此外,飲用適量的咖啡或紅酒,能對身體產生抗氧化作用,對血管帶來保護作用,有助避免血管硬化。
副作用

雖然飲用咖啡或紅酒對身體有若干好處,不過大前提必須適量,並非越多越好。姚教授提出,若經常飲用過量,便有可能對身體帶來反效果,引起以下副作用:

飲用過量酒精:

  • 影響血壓穩定性(令血壓忽高忽低)
  • 長遠來說有機會增加體重,引致肥胖
  • 增加肝臟問題
  • 增加癌症風險,如:食道癌
  • 增加中風風險

飲用過量咖啡:

  • 使血壓升高、心跳急速
  • 由於不少人喜歡在飲用咖啡時添加糖和奶,若過量攝取,有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大家在飲用咖啡時宜盡量減少加入糖和奶,特別是精製糖和全脂奶。

如何界定銀髮一族的酒精和咖啡「安全享用份量」?

以下是姚教授建議銀髮一族的酒精和咖啡飲用份量:

酒精

每天別飲用超過「一個單位」的酒精,亦即相等於一罐350毫升的啤酒、一杯 (約150毫升) 紅酒,又或者44毫升的烈酒。

咖啡

每天別飲用超過400毫克的咖啡因,亦即大概4至5杯咖啡;每天飲用2至3杯則最為理想。

若銀髮一族想享受人生又想養生,在咖啡和紅酒以外有什麼健康推介?

除了咖啡和紅酒,銀髮一族亦有以下飲品的選擇及其相關注意事項:

蔬菜汁和果汁

銀髮一族可選擇享用蔬菜汁和果汁,雖然當中都有不少糖份,但屬於天然果糖,相對上較紙包飲品和汽水等精製糖份健康。

不少研究都指出,不同類型的茶(如:紅茶和綠茶)都有抗氧化作用,是健康之選。不過飲茶時,盡量別添加糖或煉奶。

總括而言,若銀髮一族希望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多關注整體生活健康比依賴攝取某一兩種食材更重要、更有效。老友記宜盡量挑選一些天然的食材,多進食蔬菜、魚類,少吃紅肉。此外,亦要注意別進食過量及勤做運動。

你可能也感興趣:

分享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Except where otherwise noted, the content on this sit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為你推薦

AdobeStock_449502596

近年市面越來越流行「植物奶」,對於不能飲用牛奶或食用奶製品的人士來說,若細心挑選一些能夠增強營養的植物奶,它們可作為牛奶的代替品。那麼,植物奶又是否適合一眾長者飲用?


植物奶是什麼?坊間有哪些常見種類?

植物奶是指以植物性食品(如豆類、穀物、堅果或種籽)提煉而成的飲品。雖然名為「奶」,其實當中並不包含動物奶的成份。在超市常見的植物奶種類包括豆奶、燕麥奶、杏仁奶及米奶等。

甚麼人士需要飲用植物奶?

牛奶及奶製品含豐富營養素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B2和B12。本港衞生署建議長者每天進食1至2份奶類及代替品,而1份奶類相等於1杯(240毫升)低脂/脫脂奶、2片低脂芝士或1盒(150克)低脂原味乳酪。

然而,有三類人士並無法飲用牛奶或食用奶製品,包括對牛奶敏感的人士、乳糖不耐症患者和全素食者,他們可飲用植物奶來代替。

植物奶營養價值高嗎?適合長者用來代替牛奶飲用?

牛奶的營養特點是含豐富蛋白質和鈣質,1杯240毫升的脫脂奶約含8克蛋白質和290毫克鈣。雖然一般植物奶的熱量較牛奶低,但其蛋白質和鈣含量卻不及牛奶。豆漿或豆奶的蛋白質含量為眾多植物奶中最高,1杯約含6-8克蛋白質。可是,1杯其他種類的植物奶,卻只含大約1-3克的蛋白質。

至於鈣質方面,植物奶本身僅含少量鈣質,因此必須於製作過程中額外添加鈣質,才能成為高鈣飲品來代替牛奶。

蛋白質和鈣質均是長者均衡飲食中的重要營養素。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有助長者預防肌肉流失,而攝取充足的鈣質則有助維持骨骼健康,預防骨質疏鬆。因此,對於那些不能飲用牛奶或食用奶製品的老友記來說,高鈣低糖/無糖豆漿或豆奶是代替牛奶的最佳選擇,而其他種類的高鈣植物奶,則可作為補充鈣質的飲品。

選購植物奶時有什麼要注意?

揀選植物奶時,建議留意包裝上的「營養聲稱」(Nutrition Claim),選擇印有「高鈣」或「含豐富鈣質」字眼的產品。老友記亦可細閱營養標籤上的鈣含量,挑選每100毫升含不少於120毫克鈣的植物奶。另外,避免選購朱古力、雲呢拿或水果味道的產品,並留意有否添加過量糖份(「低糖」的標準為每100毫升含不超過5克糖)。

撰文: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註冊營養師(澳洲)張麗彤

你可能也感興趣:

拆除心血管炸彈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分享護心秘笈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數據顯示,心臟病是香港第三號殺手,而冠心病更是引發心臟病發死亡的主因。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去年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的1,005名市民中,幾乎所有受訪者(99%)最少有一個「心血管炸彈」(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你又是否屬於高危一族?在生活習慣上又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不如由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義務司庫陳國強醫生,為大家講解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及護心秘笈。

冠心病是否等於心臟病?跟年紀有很大關係嗎?

心臟病是不同心臟疾病的統稱,當中又以冠心病為常見。除冠心病外,亦包括其他,例如:心瓣疾病、心律不齊、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疾病(如心肌肥厚)。

冠心病是退化性疾病,是指由於心臟血管退化,令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與年紀有很大的關係。

冠心病有什麼常見的症狀?

冠心病最典型的徵狀,是胸口痛(醫學上稱為心絞痛)。當你在做運動、上落樓梯或追巴士時,因為心肌缺血,於是會突然感到胸痛、胸悶,甚至會連身體其他部位亦會覺得刺痛,如手臂、頸部、下顎等,此外亦可能會出現氣促、頭暈等情況。稍事休息後,疼痛情況會有所紓緩。

除心絞痛外,冠心病亦會引致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醫學上亦可稱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是指心臟肌肉突然得不到血液供應,造成肌肉組織壞死,嚴重會失去知覺甚至猝死。

不過部分病人可能會無病徵。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受病情影響,感受痛的神經組織受損,可能無明顯病徵,臨牀上亦比較難判斷患者是否有冠心病。

甚麼時候需要找醫生跟進?

如果發現自己做運動或活動時胸痛、胸悶,而且容易氣促,就應及早求醫。若病情穩定,可靠藥物控制,並在飲食作出風險管理,如少糖、少鹽、少油。

但如果出現冠心病的先兆,如運動能力減低、運動時胸口疼痛、心跳混亂、暈眩氣促,病人必須加倍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諮詢醫生的意見。

萬一遇上急性心肌梗塞,等待送院時,家人應該做甚麼?

家人若發現病人胸痛情況嚴重,已電召救護車,在等待送院時,應保持鎮定,並要求病人停止工作,立即坐下休息。若有藥物如「脷底丸」(擴張心臟血管藥物)在身,就應立即服用(「脷底丸」則置於舌下)。如果情況未能得到紓緩,3至5分鐘後,可再次服用「脷底丸」。

患者如有心跳停頓情況,家人若曾經接受急救訓練,可為患者進行急救,施行心肺復甦法,幫助患者。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一定需要「通波仔」嗎?風險高嗎?

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重要是將閉塞的血管打通,主要有以下三個治療方案:

  • 導管方法:「通波仔」手術
  • 藥物方法:血栓溶解劑
  • 外科手術方法:緊急「搭橋」手術

藥物方法有一定限制,部分病人並不適用,如已有出血情況或出血風險高的病人。緊急搭橋手術是比較少採用的一種方案。

至於「通波仔」手術,手術風險因人而異。不過一般而言,急性心肌梗塞的手術比非緊急手術風險較高,因為這類急症病人的心跳不正常比例較高,血壓也不穩定,因此手術可說是分秒必爭。

什麼人較易患上冠心病?長者在生活習慣上可如何預防患上冠心病?

冠心病的風險因素包括:

  1. 三高:即高糖(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2. 吸煙
  3. 飲食不健康
  4. 肥胖
  5. 年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
  6. 家族史:家族成員曾患心臟病,會增加患病風險
  7. 性別:男性多於女性,但五、六十歳後機會相若

要預防冠心病,宜改善生活習慣,以減少風險因素,例如戒煙、均衡飲食、控制三高、多做運動、保持健康身型等。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進行合適的活動。

長者有需要定期為冠心病進行檢查嗎?

如果長者有冠心病的病徵,如胸口痛、氣促、頭暈等,應立即找醫生進行檢查,心臟檢查包括心電圖、超聲波影像檢查、電腦掃描、心導管檢查等。

如果沒有病徵,長者應留意自己是否屬於高危一族。若發現自己風險偏高,可與家庭醫生或心臟科專科醫生商討,是否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此外長者亦宜定時監察身體狀況,如量血壓、量體重等。

你可能也感興趣: